马克思生态哲学观形成的准备

¥1.5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3

字      数: 443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哲学观形成的准备

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这一活生生的实践群体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误以为精神是外界事物运动的推动者。不同于黑格尔的“头足倒置”,也与神创自然观不同,马克思通过穿越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幻象,主张思辨哲学应该用脚站地,而不是相反,以对象性的此岸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实践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来思考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 摒弃神创自然观

面对无法理解的神秘的自然现象,人类最初都会经历崇拜巫术、自觉接受神秘主义支配的时代。科学无法达到的地方,巫术就会大行其道,原始人并不认为存在“自然的秩序”,而是相信世间万象由一个存在者支配,“他不必服从于自然的力量,而是能够凭着精神的能力来调节和控制自然力”[1]。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托纳斯·阿奎那则在其《理性造物与其他造物的区别》中构建了一个“伟大的存在链”,将“上帝、天使”与“人、动物、植物与纯粹的物体”都视为真实存在。其中,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其他存在物的完美程度取决于它们与上帝接近的程度,那些较不完美的存在物应服从那些较完美的存在物。在自然存在物中,人是最完美的,其他存在物是为了人的存在而存在,因此,人可以随意使用动物、植物”[2]。这也是后来被很多生态学家、动物保护主义者、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诟病的地方。在阿奎那的存在链条中,基于地位的不同排序,“动物与植物”就变成人可以随意处置的对象,这也意味着“自然”的地位的卑微。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须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