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生态观的发展

¥2.1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3

字      数: 59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列宁的生态观的发展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终于建立在最真实的大地上。我们研究列宁时期的生态思想,正如研究这一时期的一切事件与实践一样,都必须立足于当时的语境来研判。不管是看待农业生产中的“生产主义”、低水平的“破坏性增长”,还是1918年至1920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实行余粮征集制、银行和工业企业的国有化、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都要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不应忽视,苏联生态学家还提出“社会生态学”“生物圈”“生态智力圈”等重要概念。

一 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从帝国主义论的新视野深刻揭示托拉斯式垄断帝国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无情掠夺”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殖民”。列宁和他的亲密战友普列汉诺夫、布哈林对生态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普列汉诺夫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传播到俄国的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认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没有金属的地方的居民,就不能发明优于石器的工具。人能够驯服在人的生产力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的马、牛、羊等,就必须居住在它们野生时生活的地方,亦即它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行船的技术确乎不是在草原上发生的。因此,周围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缺乏或丰富,曾经给工业的发展以无可争辩的影响。”[1]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上,基于对帝国主义垄断特性的深刻洞见,提出了自己的生态自然观。他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区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2]人类必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他指出:“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如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一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3]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认为以人造肥料代替天然肥料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他写道:“十分明显,人造肥料代替天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的事实,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天然肥料白白抛掉,同时又污染市郊和工厂区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4]被列宁称作“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内在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事物整体或者体系,外在要素构成事物或体系的环境,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培养基”[5],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汲取能量,这与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需要从外部自然界汲取物质能量。没有这种汲取能量的过程,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存在。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汲取的能量越多,就越能适应自然界;只有在这方面数量有所增长,我们才能看到社会的发展。”[6]作为体系的人类社会与作为外部环境的自然界之间也需要保持一种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维持相互之间的平衡。体系与环境之间存在三种关系表现:稳定的平衡、体系发展后的新平衡、体系破坏后的灾难甚至毁灭。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那种抬高人的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界之王,自然界是为人准备的,一切都是适应着人的需要的”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界时常袭击人,以致把这个‘自然界之王’弄得狼狈不堪。”[7]在布哈林看来,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关系就是人既要改造自然使其适应自己,也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平衡。

二 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精华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须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