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4.0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3

字      数: 1124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形成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不仅是重大的哲学命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对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遭遇自然的无情报复,这个经验是人类付出血的代价总结出来的,必须以对待真理的态度正视这一重要结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1]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基本组成要件。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创造财富的奇迹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贪婪,但从来没有要放弃财富,只是主张用公有制解放生产关系,用社会主义制度救治资本主义的贪婪无度。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张,就是要救治资本主义对待环境的无解难题。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化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另一方面,像马克思一样,主张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工业化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所创造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也是自然界不可逆发展的结果,基于此,所有发生的问题都不能靠‘退回去’的思路来解决,而是靠‘向前走’去解决,此即‘共同构建’‘和谐共生’之自然辩证法内涵。”[2]只是必须用“和谐共生”来代替资本主义“只要人的利益不顾环境好坏”的片面性,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替代资本主义过度掠夺自然的对抗性的现代化,开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追求的永续发展的现代化。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判断,也是人类得以在地球家园繁衍生息、绵绵不绝、逐步壮大的基本生存前提,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了远比人给予自然界的要多,就如阳光、空气,“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界也不能无限馈赠人类,一定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老祖宗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都告诫我们要牢记“过犹不及”。我们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必须遵循基本的自然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讲究顺时而为,适度采用,为自然自我修复保持基本的繁衍再生机能,为后代的永续保供、提取、培育保留空间。

我们常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这仅仅是从遗传和繁衍的意义上讲的。从自然前提的意义上看,“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3],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再往前追溯,没有自然就没有万物,也没有人,地球作为适宜人居住的空间,是由其大气环境、适度的供氧量、充足的物质补给、温度变化的适度范围、大气水阳光所组成的,在这样的生态循环系统中,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与自然一起存在,但即便人灭亡了,自然依旧在那里。人类不是不懂自然是人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只是习以为常、日用而不觉,而每一次自然惩罚人类都不是及时惩罚的,往往有滞后性,或者将惩罚施之于破坏自然的那一群人的下一代或者后面的几代人,这种自然惩罚的相对滞后性,经常与纯粹自然的地质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叠加在一起,分不清是人为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这就进一步强化“不知道明天和不幸哪一个先来”的吃了这一顿不管下一顿的宿命论。滞后性也让人对自然的自我修复、供给能力保持过高乐观,进一步弱化或钝化了人对自然的对等义务,忘却了对大自然这个生命之母应该怀有的感恩与敬畏、尊重与保护、回馈与修复,无限制的索取逐步放大了人类的贪婪。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须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