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中的审美与语言

¥3.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16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中的审美与语言

摘要:思想是对一定的交往实践活动和在此基础上构境的历史语境在精神形态上的反映。思想的出场不仅使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最终得以完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放大了历史特定结构的功能。因而,不管是对思想出场的表征之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还是对思想出场方式的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都应该追溯至人类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把它们视为脱离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和具体历史语境的独立存在,那么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就必然走向误区。

不管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精神科学领域,伽达默尔对文本的理解都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感。但问题是,在他那里,历史始终是以文本的形式直接现存在场的。文化传统这个理解活动发生的前提也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伽达默尔是以思想(文化传统)来解释思想(历史)进而解释历史的本真状态的,把传统和文化成果看作历史重要的因素,却没有找到真正形成这一历史重要因素的根本前提和基础。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认为,历史不是由文本等精神形态所建构的一部思想史,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断斗争和变革的矛盾史,或者更进一步来说,是在人们的劳动、生产和交往实践中不断构境的周围感性世界,思想的出场就是历史语境的意识形态化。

一 思想出场的逻辑

以“主体—客体—主体”模式为总体性框架的交往实践观不仅要深刻阐释历史语境的本真意义,而且要阐明思想出场的必然逻辑。交往实践的三重结构揭示了以生产构境历史的重要环节:实体结构是对解释主体和交往关系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既成形态,是历史的规范结构;意义结构作为对实体结构的反思和批判,构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辩证结构则使前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仅仅从解释者的历史的、现实的交往实践活动本身出发去解释历史场域的构境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在已经构境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解释以历史构境思想的对应环节,即如何解释“历史的差异的主体结构(阶级结构)何以需要思想出场并变成意识形态,去为自己的利益做合法性辩护”[1]

交往实践的肯定—规范向度和否定—批判向度以及交往实践辩证法建构了理解发生的历史场域。交往实践的肯定—规范向度虽然造就了历史的事实规范结构,但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的差异,或者是同一交往活动中交往关系的差异,作为反思和批判历史的否定向度会产生多元的、差异的甚至是对立的意义结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工业资本生产的现象时指出,同一生产过程对于相关的多极主体来说具有对立的意义:“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易言之,对资本家来说是积累财富的过程,对雇佣劳动者来说却是积累贫困的过程。对立的意义构成了社会的对立价值,一方面,在物质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总是将自己的利益说成公共的和普遍的利益,将自己的思想说成超历史的和永恒在场的思想,使其成为具有辩护性和规范性的意识形态。人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既定的意义结构中进行的。如果他们不具有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权力或不认同这种权力,那么他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就不可能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活动,至多只具有依附性和边缘性的特征。“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现象的主体间性,它同时又内化于处在社会性关联里并由之塑造着的各个主体心理之中”[3],是从经济体制、政治统治和社会心理等全方面构成的历史规范结构。只有依赖于思想的意识形态化,统治阶级才能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在精神交往领域建立自己的经济统治、政治统治和文化统治,才能完成历史规范的构境。另一方面,否定向度则立足于与之相对立阶级的利益和价值,建构与其相对应的革命思想和意识,以思想形态和思想体系的方式来反抗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文化统治。当这种仅仅对个体来说的价值通过交往活动而转化为交往共同体的价值,仅仅对个体来说的思想观念通过交往活动转化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认可的思想体系时,现实社会就被解构了,新的意义规范结构就产生了,历史就发展了。需要注意的是,最初以个体的价值和观念发展起来的否定—批判向度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交往活动,否则就会变成弥赛亚和乌托邦。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思想出场不是文化和传统在当代解释者那里产生的效果,而是解释者交往活动所构境的历史本身的产物,是历史语境的意识形态化过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魏强.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中的审美与语言[C]//马俊峰,史小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