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路径

¥4.3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311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人工智能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路径

摘要:正视并重视发挥人工智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抑恶扬善作用,是智能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发掘人工智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支撑价值,必须打造具有驾驭与使用智能技术的社会治理智慧,以刚柔并济的手段预防和解决人工智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造成的减能风险。同时,必须具有驾驭与使用人工智能的宣传智慧,正视人工智能在全程、全域、即时、动态追踪并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的赋能作用,能够破解因运用人工智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可能产生的信息供给侧协调等问题。最后,还需要一种立足新时代、大视野的全社会目标协同机制,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必然性。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外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挑战需要应对,内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需要解决,立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把中国巨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磅礴的力量优势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张,以后多次就这一问题做出布置和提出要求。这一举措是在洞察国内外各种深层次挑战和困难基础上的应对之策,也是满足当前中华民族复兴深层次力量所需的主动谋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探讨其本质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场域,也不能割裂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它的形成是正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客观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的结果。为了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在制度建构、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共时性努力外,人工智能技术鲜明的跨界融合、人机协作、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为寻找这种最大公约数提供了技术条件和虚拟场域。人工智能技术把意识养成解构为算法的治理与治理的算法,在市场操纵下的推荐算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最大变数。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敏感,与时俱进地思考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抑恶扬善作用,理应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一 正视人工智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意识着手促进中华民族形成集体合力的重要主张,是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谋划。一种社会意识从自觉到跃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过府冲州的过程,绝非轻而易举、一日之功,但是必须功在朝夕,功在落小、落实。马克思把科技当作“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1],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三大尖端科技之一,已经在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织了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社会情境。珍视人工智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作用是智能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基础的打造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秀芳.人工智能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路径[C]//马俊峰,史小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