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的百年历程与经验

¥3.6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108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共产党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的百年历程与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引领并推动了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主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标志性的时代意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抗战为标志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建设探索为标志的中国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时代为标识的中国精神。回溯中国精神的百年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的经验有:坚持科学理论是中国精神实现发展的逻辑前提;坚持实践导向是中国精神谱系拓展的核心要求;坚持人民群众是中国精神历史与结构的创造主体;坚持思潮治理是中国精神开辟道路的基本手段;坚持传承融创是中国精神永葆生机的重要密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能动地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统一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百年演进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复兴史,也是全体人民追寻美好生活与自由全面发展的进步史。探赜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精神的百年演化图景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时代意蕴,对于厘清中国精神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如磐初心,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近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在外部挑战—应激和内在传统—现代过渡的二重情景中觉醒的。19世纪中叶以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中国传统社会遭受巨创而日益式微,西方文化价值与政治观念迅速钝化和消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中西精神文明的异质性冲突,打破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在传统封建体系内的自洽,受旧式体制桎梏的国民在文化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智识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外部世界不同程度的断裂,因而国民之精神亟待改造。《青年杂志》敬告:“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於专制时代之余毒。”[2]在“改造国民之精神,激发民族自觉行动”的旗帜下,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世之举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在御辱图强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崇高的爱国救世精神。尽管这一精神能够产生一定的改造国民性与激发民族自觉的效能,然而近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整体上缺乏主心骨,仍然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于社会思想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机械地受资本主义思想摆布的状态;于国家而言,还未指明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前途与方向;于民众而言,近代中国精神的“革命火花”还未覆盖或者普及广大工农群众,致使中国革命的强大力量还游离在民主革命的体系之外。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种精神被动的僵局才被打破。综观中国精神的百年演进,中国共产党团结与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培育了以革命抗战为标志的中国精神、以建设探索为标志的中国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精神,形成了宏大叙事与蔚为壮观的中国精神脉络。

一 革命图存:以革命抗战为标志的中国精神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肖银洁,吕宏山.中国共产党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的百年历程与经验[C]//马俊峰,史小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