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责问题的引入

¥0.5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所属图书: 《康德的相容论》

出版日期:2023-08

字      数: 139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归责问题的引入

《纯粹理性批判》就显露出归责问题的端倪。先验自由是种“自行开始一个状态的能力,所以它的原因性并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又从属于另外一个按照时间来规定它的原因”[1],意即它是种不受自然原因规定,且能产生自然结果的能力。这暗示了如果一个结果完全被自然原因规定,则它是不自由的。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康德说出了著名的“交互论(Reciprocity Thesis)”,[2]即“一个自由意志和一个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一回事”[3]。他把自由同道德法则(或自律)做了等同。这一点延续到《实践理性批判》中。“那种独立性是消极理解的自由,而纯粹的且本身实践的理性的这种自己立法则是积极理解的自由。”[4]交互论中的自由是合法则的,这种自由是单向的、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如果行动独立于感性冲动,服从道德法则,那么它是自由的,但如果行动服从感性冲动,违背道德法则,则它是不自由的。这就引出了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好.康德的相容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