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解释难题的案例

¥1.7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所属图书: 《康德的相容论》

出版日期:2023-08

字      数: 451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对比解释难题的案例

以下三个案例的内容各有不同,但都借助了对比解释难题这个工具,它们分别是动机选择问题、时机选择问题和纯粹机遇问题。

一 动机选择问题

罗伯特·凯恩(Robert Kane)对行动者因果性理论发起挑战,他认为该理论必须满足解释性条件(The Explanation Condition),即“为什么这个行动在此时此地发生而非彼时彼地发生”,实际上就是要求给出对比解释,但行动者因果性理论给不出来。因为这个理论主张非决定论,而非决定论要求一个自由的行动是不被决定的。既然不被决定,那么做A或者不做A可能有相同的原因。这意味着A和非A是同一些原因的可能结果。这样一来,任何行动都无法满足解释性条件。假设有两个选项A和B,“如果行动者在此时此地做A而不是B,乃是因为在选择行动之前她有如此这般的理由或动机,并且进行了如此这般的慎思,那么倘若她并非做A而是做B,既然她有完全相同的理由或动机,事先进行了完全相同的慎思,我们又如何解释她做A而非B呢?如果行动之先的慎思合理化了做A而非B(或者相反),那么作为同一慎思的结果,做B而非A(或者相反)相对于行动者的过去而言岂不是任意的或者反复无常的?岂不是一种偶然和意外?”简言之,在非决定论的立场下,当行动者面临两个选项A和B时,无论选哪个,都给不出对比解释,因为二者的理由或动机和慎思都是相同的。既然原因相同,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选A而不选B,因为如果能给出理由,那同一个理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选B而不选A。[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好.康德的相容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