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外延逻辑的前提

¥2.2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619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反思外延逻辑的前提

——科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一)构成思想——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

科学提出假说,科学设计实验并进行观察,以此来对假说进行检验。科学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这个核心就是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形成对世界的理论解释。“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也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1]构成关于“存在”的思想,进而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把握存在的本质与规律,这是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与常识的、哲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的根本区别。首先,科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与常识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区别在于:常识的把握方式可以称为一种经验的把握方式,而科学的把握方式则是理论的把握方式。把常识看作一种经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其根据在于:常识在本质上是以经验的普遍性把握世界。在通过常识形成的世界图景中,普遍的“共同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世界’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主体’和‘经验’的三者关系中,‘经验’既是构成主体的世界图景的中介,又是‘世界’在主体的表象和思想中的‘图景’,因此,经验的普遍性与共同性,是常识的世界图景的构成中介与实质内容的统一。”[2]以经验的普遍性来把握世界的常识本身具有凝固性、混沌性和非批判性的特征。“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续。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3]此外,在常识的世界图景中,常识的概念缺乏脱离经验直观表象的思维内容,常识的概念不过是表示经验的名称,它总是围绕经验表象旋转。因而,常识的世界图景是混沌的而非清晰的、有条理的。同时,由于常识的混沌性,它不可能成为批判的对象。常识的概念是围绕经验表象旋转的,离开具体的经验表象,常识的概念就变成了无内容的空壳。批判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所要批判的对象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要求批判对象必须从经验表象中抽离出来,形成思维中的内容。常识的实质内容是普遍的经验表象,因而不能成为批判反思的对象。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田忠锋.逻辑观念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