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内涵逻辑与想象力“辩证法”

¥6.4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174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康德的内涵逻辑与想象力“辩证法”

近代哲学在休谟的怀疑论中走到了尽头,休谟彻底地贯彻经验论原则,通过否认从感性经验可以推出“外界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彻底取消了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总结近代哲学解决知识论问题的途径,康德指出,“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1]

由此,康德提出了通过假定对象依照知识来完成形而上学任务的途径,“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2]。康德的这种基础假定上的转变就是所谓的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按照这一认识论的新路径,由对象应当依照知识可以推出:(1)“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2)一切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先天概念且必须与它们相一致。按照这两条原则,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形式都需要人的主观活动的参与。认识的内容虽然从根源上来讲出自“物自体”,但它要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必须经过我们的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进行整理,因此,认识的对象(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与人的感性直观能力相符合的。认识的形式来自知性固有的先验范畴,知性的范畴是知性的判断机能的普遍的表达方式,而知性的判断机能是赋予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能力,因而,先验范畴构成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形式。通过论证知性对感性直觉的综合统一作用以及知性范畴在感性经验上应用的必然性,康德确立了认识的必然性依据。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性原则,即以自我意识的统一性作为全部知识的基础,通过知性的判断机能实现对经过先天直观形式整理的现象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康德确立了“自我”作为认识的根本原则,从而也把如何从这个“自我”中推演出客观的认识作为首要任务。这个任务具体体现在康德的认识论体系中,就是知性的先天范畴如何能必然地统摄现象并且有效地应用于现象,从而提供关于现象的普遍必然性认识,这也就是康德的所谓先验逻辑的任务。

康德以先验逻辑称谓自己的认识论的根据在于,其认识论所考察的是知识的客观必然性问题,而客观必然性是逻辑的研究范围。但是,传统的形式逻辑不能完成考察知性范畴对现象的必然有效应用,这一方面因为,传统的形式逻辑抛开思维内容,仅仅考察思维形式的必然性,因而尽管它在审查理性思维的形式必然性上具有效用,但在考察理性思维内容的必然性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另一方面,由于形式逻辑“无区别地既和经验性的知识、又和纯粹理性知识发生关系”,因而它就无法考察理性知识的先天必然性依据。与形式逻辑不同,康德的先验逻辑既要考察思维形式的客观必然性,又要考察思维内容的必然性,先验逻辑的任务在于揭示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先天统一的必然性基础和进程。这样康德的先验逻辑就不是仅仅局限于理性思维形式的外延逻辑,而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相统一的内涵逻辑。正是由于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必然性统一成了先验逻辑的研究对象,因而在康德这里,认识论与逻辑学合流了。作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内涵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的核心任务是揭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何以可能,按照康德的认识路线就是知性通过概念范畴综合感性直观材料的普遍必然性。依照康德的对象依照知识的认识路线,认识得以可能的两个前提是:(1)认识的对象是“我”的对象,是经过我的感性直观形式塑造的“属人”的对象;(2)我的知性能够通过范畴统摄“我”的对象,并且知性对“我”的感性直观材料的统摄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康德的“先验感性论”讨论的是认识的感性基础,即人的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只有通过“空间”的外感官先天形式和“时间”的内感官形式,“物自体”才能对人显现为“现象”,知性才能获得自身的认识对象。以研究对象为参照,先验感性论讨论的只是认识得以可能的感性基础,在这里还不涉及具体的知识如何从“自我”中推演出来的问题,因而,先验感性论似乎与知识如何产生的内涵逻辑无关。但是,由于康德以“自我”作为全部知识的基础,因此,知识的对象以及知识的形式都应当由“自我”产生出来。因而,说明由“自我”如何推演出先验的直观感性形式也应当是康德知识论(进而也是其先验逻辑)的重要内容,只不过康德没有在自己的先验逻辑中详细论证这一点而已。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田忠锋.逻辑观念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