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论”内涵逻辑的完成

¥5.5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1528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四 “理性论”内涵逻辑的完成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

由康德所开辟的建立理性论的内涵逻辑的道路,经由费希特和谢林从逻辑一致性以及原则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立理性论的内涵逻辑的任务,最终由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完成了。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成果,把以往哲学的原则作为范畴融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以概念范畴发展的方式建立起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的统一,构建了概念运动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起理性知识必然性基础的“理性论”的内涵逻辑。

回顾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内涵逻辑”,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贡献在于确立了理性的“自我”作为全部认识的原则,从而也就确认了理性的“自我”作为“内涵逻辑”的阿基米德点。但是,康德并没有彻底地贯彻这一原则,这直接导致他不能以“自我”为原则逻辑地推演出全部的知识体系,康德的各类知性范畴之间缺乏逻辑的连贯性表明了这一点。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的这一缺陷被费希特哲学所克服。费希特把揭示认识必然性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哲学道路区分为独断论和唯心论,并分析了独断论道路的自相矛盾,从而把唯心论的道路确立为唯一合理的道路,从而彻底地把理性的“自我”确立为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费希特力图以“自我”为阿基米德点推演出全部知识,从而以逻辑必然性的方式来说明理性知识形成的必然性。不过,费希特以自我为基点所综合的“自我”(思维)与“非我”(存在)的统一只是“量”上的统一,而非质上的统一。因而,自我的综合行动仍然需要外在的“对立物”来加以推动。这样一来,自我所形成的全部知识体系就只是主观的,它与存在的客观内容的统一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黑格尔认为,谢林哲学与费希特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谢林哲学从原则上设定了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从而使认识中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必然性统一获得了原则上的保证。不过,谢林虽然从原则上确立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但他并没有通过概念把它推演出来。

黑格尔认为,要想超出谢林的哲学,就必须在原则上把“实体”同时设定为“主体”,只有这样,“实体”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才能进行自我认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在意识内的统一才有充分的根据。由于实体即主体,实体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逐步达到对自身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必然体现在人类的历史性认识成果中并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实体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就是人类思想运动发展的过程;实体自我认识发展的逻辑,就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黑格尔把以往哲学发展的成果作为范畴融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通过揭示范畴之间的必然性的过渡和发展,阐明了人类思想运动的一般逻辑过程,从而建立起理性认识形成的必然性基础——理性论的内涵逻辑。

(一)先验逻辑与“同一”哲学批判

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他看来,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把理性确立为形而上学的根本原则,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形而上学知识体系的大厦。不过,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任务并没有由这些前辈完成。黑格尔对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的批判性分析,力图指明这些哲学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它们没能实现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根本原因。正是在对这些哲学体系的批判中,黑格尔确立起自己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关于知识真理性的形而上学大厦。

通过确定在认识中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康德确立了理性的“自我”作为全部经验知识的基础,从而实现了所谓的认识论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对于康德在认识论原则上的变革,黑格尔给予了高度评价:“康德哲学的观点首先是这样:思维通过他的推理作用达到了自己认识自己本身是绝对的、具体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思维认识到自己是一切的一切。除了思维的权威之外更没有外在的权威;一切权威只有通过思维才有效准。所以思维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是具体的。”[1]“自此以后,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也成为当时共信的见解。”[2]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的功绩就在于确立了思维的自己规定自己的、自由的原则,从而把认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归因于“自我”。不过,他同时认为,作为知识根据的自我在康德这里仍然是抽象的,康德并没有从自我出发推出整个的知识体系。自我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于通过综合作用形成判断,而自我的综合作用的特定形式就是范畴。康德并没有从“自我”思维活动推出这些范畴,“康德只是经验地接受这些范畴,他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必然性。他没有考虑到建立统一性,并从统一性发展出差别来。他更是完全没有想到用这种方式去推演时间和空间。反之,那些范畴乃是按照它们在逻辑里面的次序,从经验里接受过来的”[3]。康德没有以理性的推理作用建立范畴之间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理性在认识无条件的事物时所陷入的矛盾是取消知识确定性的矛盾,这是由理性超越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东西所造成的,这种矛盾是理性自身的矛盾。黑格尔认为,康德指出理性在认识无限、本质时必然陷入矛盾是对的,但他只把矛盾归于心灵、思维着的本质,这是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的观点。康德把理性和知性区别并对立开来,因而他也不可能通过理性的原则的能力将知性的各种规定统一起来。黑格尔把康德对于知性和理性的区分看作康德哲学的重大成果,不过他反对康德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做法。黑格尔认为,以无限事物为对象的理性同以有条件事物为对象的知性并不是对立的,“如果只认理性为知性中有限的或有条件的事物的超越,则这种有限事实上将会降低其自身为一种有限或有条件的事物,因为真正的无限并不仅仅是超越有限,而且包含有限并扬弃有限于自身内”[4]。黑格尔反对康德把知性和理性割裂开来,同时他也反对康德把感性和知性割裂开来。在高度评价康德通过想象力的图式所实现的从感性到知性的过渡的同时,黑格尔同时强调:康德并没有看到想象力是一个直观的、直觉的知性或知性的直观,“他没有理解到,他在这里是把两种认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两者的自在存在。思维、知性仍保持其为一个特殊的东西,感性也仍然是一个特殊的东西,两者只是外在的、表面的方式下联合着,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块木头缠在腿上那样”[5]。此外,黑格尔也不同意康德关于现象物自体的区分,在他看来,把现象看作只是主观的,把物自体看作客观的、不可认识的,这无异于取消了一切认识的客观性,从而也取消了一切认识的真理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田忠锋.逻辑观念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