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理性论”内涵逻辑批判

¥3.7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1037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黑格尔“理性论”内涵逻辑批判

作为马克思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批判对象。无论是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的形成,还是以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历史性开展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都是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创造性地吸收作为重要前提的,而作为马克思的具体应用的内涵逻辑的《资本论》的完成,则是以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新历史观为基础的。

从直接理论建构的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没有像康德、黑格尔那样建立起系统化的内涵逻辑,这同马克思的哲学主旨是一致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之前的哲学家总是力求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把自己的历史使命定位为对现存的世界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改造,而非像经院哲学家那样创造一个庞大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因此,建构一个关于世界的认识发展的逻辑体系对于他来说根本不重要。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思想中没有内涵逻辑理论。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尤其是其概念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经验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和应用作为基本前提,完成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有机整体的系统分析,从而给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产生、发展的一般进程,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它加以批判和改造的知识武器。马克思的“实践论”的内涵逻辑,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成因的实践论的理解,是关于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的分析和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它构成了马克思独有的“实践论”的内涵逻辑。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及其概念辩证法的批判,集中针对其“神秘化”的和颠倒的形式。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神秘化”特征,就在于他把人类基于自身社会历史实践的现实发展,看作普遍的、客观的“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这个脱离了人类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的、自我发展着的“绝对理念”,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黑格尔的神秘的“无人身的理性”,而黑格尔的关于理性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概念辩证法,就是“无人身的理性”的逻辑。

(一)神秘化的“无人身的理性”的逻辑

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文中,马克思这样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2]在这个评价中,包含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意义的肯定,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满之处。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不满意的地方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神秘化”的、“倒立着”的辩证法。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神秘化”和“倒立着”的原因,就是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马克思认为,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3]。“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维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宇宙精神。——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是外化的因而是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像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来说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思维来理解。——最后,精神,这个回到自己诞生地的思维,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是绝对知识因而是绝对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它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4]黑格尔的错误首先在于:“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时,这只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它们是思想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因此,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些对象从中异化出来的并以现实性自居与之对立的,恰恰是抽象的思维。哲学家——他本身是异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变成异化世界的尺度。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生产史。因此,异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的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的真正意义——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就是说,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其他一切对立及其运动,不过是这些惟一有意义的对立的外观、外壳、公开形式,这些惟一有意义的对立构成其他世俗对立的含义。在这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5]所以,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占有”[6]。其次,重新占有对象世界这一过程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形式则是思维着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品,因此,在这个限度内,它们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7]在黑格尔这里,尽管人同已经丧失的对象世界的对立虽然已经被把握到了,但这一对立只是被看成抽象的思想在自身之内的对立,所以,马克思认为,“《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8]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田忠锋.逻辑观念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