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研究主体:生存的个体

¥1.6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523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研究主体:生存的个体

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研究主体是生存的个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寻找克尔凯郭尔的个体概念的根源却又绕不开反讽的话题。“反讽是主体性的一种规定。在反讽之中,主体是消极自由的;能够给予他内容的现实还不存在,而他却挣脱了既存现实对主体的束缚,可他是消极自由的。”[1] 克氏在其博士论文中种下了主体性的种子,也为消极自由的定义保留了悬念。据此,忧惧在《忧惧的概念》中被明确等同为一种对于自由的表达,即忧惧是自由的晕眩。有限性的生存个体在虚无深渊前无法支撑自身,只因那作为主体的生存个体必须独自去面对无限的、未知的却又充满激情的生命可能性和善恶之间的决定。从表面上看,反讽追逐一种诗意的生活,追求自我的诗化。但在本质上,反讽是道路。[2] 值得追问的是,反讽道路通向何方?在极端或激进的生存论或解释学设想中,《重复》中那个不知自己身处何方的年轻人也在思考虚无可以为作为主体的我们提供怎样的道路指引。一旦缺乏了“我是谁”的生存之方向定位,个体就会被困在与无面面相向的急难境况之中,或言之,在虚无的处境里,在世意味着作为主体的生存个体实现其最本己的可能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润峰.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