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现世幻象:基督教世界

¥1.5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470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现世幻象:基督教世界

基督教世界之所以被抽空为一个巨大的幻象,在很大程度上与19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换个角度,个体的无精神性与基督教世界(即制度化的、可见的宗教)的虚伪脱不了干系。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解释,生灵/大活人即有灵(精神)的生物,其中精神又是宗教性与人性相互争夺的关键据点,也是“分有”神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人是精神”这一论断呢?在对精神的定性中,威廉法官独树一帜,自称并非绝对的精神性,换言之,世俗生活对他仍有意义。[1] 这里使用了一个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暗语,表明了人尚未完全成为精神,但精神又是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坚持体悟并在世追逐或超越的一种理想性的定性。威廉法官深谙其道,回首于此世的纷纷扰扰、驻足于世间的熙熙攘攘而不忘其永恒视域下的精神之义,于是克氏在《非此即彼》下卷以一个深刻的图像、一个伟大的谜语描绘了威廉法官身上的辩证性——生活在永恒之中却又听见客厅里的钟敲打着。

不妨让我们先行陈列一下基督教背景下的精神之义。在《旧约》中,灵(精神)的希伯来文是ruach,本质为风。在《新约》中,灵(精神)的希腊文则是普纽玛(pneuma),也与气流、气息、风的意向相关。克尔凯郭尔在延续基督教传统的基础上将流变的特性带到了他的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之中,并借助永恒和时间—现世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这是《哲学片断》及其《附言》的创造基础。“上帝的观念是从人的精神出发,通过与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发展出来的,而基督的观念是通过罪的意识发展出来的。”[2]精神的分野还可通过克尔凯郭尔同时代的文化以及不确定的、爆炸性的评论力量(如《一篇文学评论》)显现出来,克氏在其哲学中释放历史能量,将基督教文明推向巍然屹立的孤峰,逼迫每个主体去体验他/她本己的、无可替代的命运。当然,这位丹麦哲学家透过精神关注的是对宗教B(基督教)的哲学解释,因为他的哲学宣言正是“把基督教带回基督教世界”。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润峰.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