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精神内核:生存即奋斗

¥1.8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584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精神内核:生存即奋斗

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中,克尔凯郭尔/假名作者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抱怨说,我们(同时代人)已经 “忘记了何谓生存、何谓内心性”。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需用(brauchen)一种哲学—神学的解读,从教义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神秘叠加中解脱出来,来揭露出《圣经》(特别是《新约》)环境中的典型现象并重新把握人的生存。对辩证法概念以最适合主体思想家的比例进行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的熏陶,从而在确定了主体思想家自己将把其“发现”归于自己的那个类别:个体。克尔凯郭尔的假名著作坚持以生存论框架走向他更衷心的问题,即个体对罪、恶和宽恕意识的理解,同时把它带入了信仰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一种幽默的生存。

辩证法这个词出现在作为《附言》主体的《哲学片断》中,几乎是以零敲碎打的方式突然出现的,丝毫不引人注目,很难让人相信它是《附言》以深思熟虑的话语让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成为个体完成信仰之跳越和自由的选择的同义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基督教而非基督教世界推崇的独创性的同义词。《哲学片断》中的辩证法仅仅提及了“在与不在”“瞬间”“对立面同样可信”等话题便无迹可寻了,当然,这并不是说黑格尔的辩证遗产与瞬间的辩证法并不重要。

《附言》里的选择自由并非《忧惧的概念》在罪与信仰的张力之间的那种自由,它遵从更早的著作《非此即彼》的解释——自我性的自由。严格来讲,克氏重点阐述了伦理代言人威廉法官将“为生存而劳作”视作人之自由最高的表达,即通过劳动确保自由中的精神性。依王齐教授之见,威廉法官身上具有“双重性生存”(dual existence),亦即“感性”与“精神”、“时间性—世俗性”与“永恒性—超越性”存在的综合体。[1] 这种综合不以黑格尔式的合题为终点,不接受“调和”这个和事佬来破坏“两情相悦”的张力。因此,威廉法官保持着辩证的头脑并通过家中的起居室而非教堂的事工等形式使自己变得透明,保持自我的永恒有效性以便成为在上帝面前的独立个体。这种努力的前提正是“双重性”的生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润峰.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