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双重反思:从概念到内心性

¥1.7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533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五节 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的双重反思:从概念到内心性

在宗教B,隐秘的内心性被描述为真正的宗教性。内心性不是绝对隐藏的,而是为伦理—宗教行为提供依据的性情或性格。可以参照的是《畏惧与颤栗》和《阿德勒之书》中讨论的私人启示。根据定义,这种启示是私人的,即使它们涉及内心性并导致外在的行为(例如,以撒的献祭)。尽管是《旧约》的故事,克尔凯郭尔却辩证性地勾勒出以下历史叙事。首先,中世纪的基督教通过赋予修道院以特权而过度强调外在性,导致个体与整个生存、与普遍的人性断绝了关系,由此修道院之路、鹿苑之路皆偏离了信仰。其次,作为一种纠正,新教和《附言》开始着眼于强调世俗性和内心性在信仰中应有的困难。再次,为解释思想试验中的平等之爱,克尔凯郭尔选择在《爱的作为》中论证爱的内心性(真挚性)中的神—人关系。[1] 最后,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的训练》等后期著作中对世俗性和内心性做出了回应,他以基督教的苦难、殉道和模仿基督的话语来强调现实性。

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在于主体思想家实现了从概念到内心性的跃迁。1844年,克尔凯郭尔(化身名曰“哥本哈根的守夜人”的假名作者)强调,“内心性是在行动中,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2]。这一提示与生存者的实践相近,即生存就是去生成。这里要问:生存的本质是否能解释隐秘的内心性。换言之,一个更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命题映入眼帘——“生存即内心性”又该作何解释。至少阿多诺认为,对内心性(Innerlichkeit/ inwardness)的强调导致了一种没有对象的思考模式,它依赖于一种“抽象的”个体概念。“主体是场景(Schauplatz/ scene),而不是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的基础,这种辩证法发生在内心性和它的意义(信仰的行为)之间。”[3]这种内心性的意义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它不是个体的对象,与个体有质的不同,尽管主体只能通过“内心性的反思”来唤醒。事物和客观精神(Geist)的世界与克尔凯郭尔的内心性辩证法无关,但阿多诺表明,历史和人类的概念对克尔凯郭尔至关重要,因此,他的个体概念是抽象的。在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中,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并不是绝死的一跃,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生成过程。个体的内心性与无限弃绝是信仰之跳跃的基础。个体有一个历史,因为他/她是人类的一员。但宗教B认为,人类是由原罪定义的。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概念是异端的。阿多诺还批判克尔凯郭尔预设了一个超历史的概念,即罪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事件。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润峰.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