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治疗的可能性:忧惧的模棱两可性

¥1.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364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哲学治疗的可能性:忧惧的模棱两可性

如果将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带入哲学治疗的领域,那么此处该有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即为什么克尔凯郭尔要在诸多假名著作的副标题中显现心理学的特征,特别是那本在《存在与时间》中为海德格尔所称道的《忧惧的概念》。这本关于忧惧的书的副标题是“一个简单的在心理学意义上定向的审思考虑到关于传承之罪的教义上的问题”,反倒显得并非专注于解释“忧惧”一词。这里的忧惧现象与心理学审思有什么关系?很显然,《忧惧的概念》的出发点是生存境界中的个体,同样作为单一个体的假名作者哥本哈根的守夜人宣称“我希望人们最好把我当成一个俗人,一个虽然思考,却远远站在‘思辨’之外的俗人”[1]。克氏/哥本哈根的守夜人首先将自己与思辨哲学(包括思辨辩证法)划清界限,为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保持一种个体性的、诗性的、非调和的立场。克氏认为黑格尔阻隔了生存的本义,取消了生存就是去成为的可能性。“在逻辑之中没有任何运动是可以被允许‘去成为’的;因为逻辑‘在’,一切符合逻辑的东西只在。”[2] 为了给出一种生存分析式的回应,克氏优先选择了对忧惧展开分析。这里的忧惧现象——在对忧惧情绪的分析中——是如何被带到忧惧概念中的?在克尔凯郭尔对忧惧的分析中,并没有遵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思路,即从感性确定性着手,将忧惧意识作为一个纯自我,相反,克氏选择忧惧本身的模棱两可性这把钥匙,这个概念紧跟《哲学片断》思想试验中的主体性的瞬间的辩证法,重新开启了主体的信仰问题。“人们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所没有谈及的是忧惧”,[3]克氏/假名作者沉默的约翰尼斯此话另有深意,意在让人们看到忧惧分析的哲学潜力与哲学治疗的可能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润峰.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