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代表性成果评析

¥5.3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984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代表性成果评析

摘要:选取近年来学术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四种代表性成果,即“天下体系”与“天下”国家说、“文明型国家”说、“国族构建”说、“以现代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处理民族问题”说,对之进行评析。四种成果都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创新性,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质以及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国家特性,发现其独特的道路、智慧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了在西方的民族认知、民族关系、国家形式之外还存在着中国式的民族认知、民族关系与国家形式。就其区别而言,四种成果可分为偏于特殊主义与偏于普遍主义两类。前者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存在方式和历史经验,强调其独特的“中华文明”特质,揭示其与西方模式的差异;后者更加面向当下和未来,对策性、操作性指向更强。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从抽象原则中得出的“普世结论”,而具有中国文化的非本质主义特征,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反映了中国学术界自信、清醒的意识,不盲从西方话语的态度和中国文化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结构摘要

◎观点摘要

1.今天,我们需要通过明确国民权利,既增强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团结,又努力塑造全体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一个强大、坚固的国族,为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2.“从天下开始的政治”意味着中国的政治哲学从来便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压迫意识,而是承认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对各民族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有着天然的信任,对民族之间可以相互理解、人类终将趋归于文明和进步持有坚定的乐观态度,并愿意为之承担责任。

3.西方政治哲学始终关注的是国家内部的正义问题,却把世界看成“无主之地”,只能依靠宗教维持一种非政治的、虚幻的宗教秩序或依靠国际法维持一种脆弱的、休战式的政治“冷秩序”。这样,西方的政治哲学,要么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要么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普遍主义,“两极”对立、割裂,无法统一,反映了西方文明本质主义思维的欠缺。

4.这种变易性、生长性还带来中华民族和中国的第三个存在论特征:混合体属性,包括血统的混合、文化的混合等。

5.与前面所述之共在性、生长性、混合体属性等特征紧密相关的还有另一存在论特征:历史性,即中华民族总是按照历史的规定而非“普遍原理”存在和发展,沿着历史的轨道“生生而日新”。

6.无论是古希腊还是近现代,西方文明都呈现文化共同但政治分立、民族多元的格局。

7.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形成了向心聚合模式。

8.民族从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可以交融、融合的;这种交融、融合不被认为是强迫、压制的结果,而是自然的行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且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这是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需要,在深化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安排,有利于从根本上巩固民族团结纽带,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何君安,黄春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代表性成果评析[C]//佟德志.政治学评论.2023年.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