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

¥4.4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3-09

字      数: 1114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

编者按: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含合著、主编)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科技革命与大国兴衰》《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共运史学百年》《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国际战略学》《政党政治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政治学基础》《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等。

马嘉鸿(以下简称“马”):李老师,您好,请问科社和国际共运这两个专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它们合并之后,如果从助推科社与共运综合学科的整体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二者之间形成一个怎样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科发展?

李景治教授(以下简称“李”):更早的我就不说了,因为高放老师肯定有很权威的回忆。从80年代开始,科社、国际共运是划分开的,当时要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那么科社、国际共运划分包括什么?首先是招收研究生,就是说科社的研究生、国际共运的研究生招生划分开了,那就等于从官方承认这两个学科的正式的划分。这两个学科在当时来讲都是很大的学科,完全有这个能力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因为学术界的很多学术梯队和学术领头人,都是在这两个学科里,所以划分开的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从传统来讲,科社和国际共运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国际共运本身是从史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比如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接着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然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它是按史学的一个思路来设计学科。另外,还有教材、学会,学会的发展也是科社的学会和共运的学会,早都建立起来了,各自一摊。然而,科社则是注重理论,它不是从史的角度去研究,而是从理论方面去研究,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等,当然它也不是绝对不涉及史,因为研究过程当中可能也涉及这些内容。后来它的侧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专门培养老师,这样的话它需要更加具有学术性。所以历来科社、国际共运就没有合起来。后来是因为学科调整的缘故合在了一起,因为学科太多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2023年.第三辑:总第十九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