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星理念”对近代中国的启迪与推动

¥1.6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2

字      数: 1011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威斯康星理念”对近代中国的启迪与推动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转折的年代,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寞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由几千年的帝制向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转折。伴随着国家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巨大革命,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的疾风暴雨也如约而至,使得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遭到剧烈冲击,早已在中国有所传播的、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欧美西方思想观念,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国人懂得了睁眼看世界,试着与西方世界近距离对话。西方思想观念主要是随着留美、留英学生的归来,以及一些文化界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对西方的考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威斯康星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传播和启迪国人的。

(一)“威斯康星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作为一种美国现代大学理念,“威斯康星理念”传入中国,从传播主体上看,既有留学生,又有教育界知名人士,还有美国教育家及学者;从传播媒介上看,主要是通过编译、译著等方式,报刊、书籍等印刷品承载了美国现代大学思想传入的任务,此外,国外教育家与学者的讲演也起到了传播的作用。

在这里,重点阐述蔡元培和陶履恭两位教育家对“威斯康星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威斯康星理念”在近代中国传播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中秀才、举人、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始,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成功进行了对北京大学的改造,使这所充满达官贵人腐败陈旧气息的旧式大学实现了向科学、民主的朝气蓬勃的新式现代大学的华丽转身。

作为一名民主科学精神的信仰者,蔡元培对“威斯康星理念”所倡导的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内涵倍加推崇,并大力宣传。他是大学服务社会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

1.赞赏“一切文化事业,都由大学包办”

蔡元培先生早年两次留学德国,其后又几次去欧美进行学校教育实地考察,并细心研究,大力推广。1920年12月至1921年9月,他用九个多月时间,对欧美数国进行考察,他耳闻目睹了欧美大学,尤其美国大学,十分注重将大学的资源用在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上的各种普及教育性创举,深受启发。他对这种大学逐渐摆脱高高在上、远远超然的“象牙塔”形象,而逐渐走向民众需求、走向社会中心的做法是欣赏和拥护的。1922年9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欢迎校长考察欧美教育回国大会上的演讲中,他畅谈这一深刻感受:“从前胡适之先生曾提出提高与普及两语,正可借以形容欧美大学学风的特色。大约欧洲大学是偏重提高的。但就有几千几万学生,并不希望他们个个都成学者,不过给他们一种机会。美国大学最多,大学生亦最多。大学的目的,要把各个学生都养成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上需要的技术,不在中等普通学校范围的,都可在大学设科。而且一切文化事业,都由大学包办,如巡回图书馆、巡回影戏片、函授教育等等。在工商业的都会,大学就指导工厂、商业;在农业的州府,大学就指导农人,这是偏重普及的。但欧洲大学教授也有暑期讲习所或平民大学等,谋知识的普及。”[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艳蕾.超越大学的围墙:“威斯康星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