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29.1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983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内容提要: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视觉审美与文艺学处境

视觉审美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主要的审美方式,这在美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中似乎已成为基本共识,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话语,在美学和文艺学研究中成为强项,为这个领域开辟了迥异于传统的景观。视觉文化及图像作为学术话语的升温,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们在理解和阐释它们时既要顾及其历史的渊源,也要反思其现实的社会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视觉文化”或是“图像”,是以电子传输技术为其基本条件、以“消费社会”的理念为其氛围的。它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审美观照方式,与经典美学所描述的审美经验也大相径庭。而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成为主要文化模式的时代,图像似乎也成了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通常被理解为以印刷为其传播手段的文学,其命运也好像到了式微的地步。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关于“电信时代文学的终结”的论断,是有着普遍的代表性的。尽管此论一出,在中国大陆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指责,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失去了以往在审美领域的尊贵地位,则确乎是可见的事实。在研究的层面,文艺学学科队伍中大批学者放弃了文学理论的研究,而以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作为研究重心。这也正是米勒所指出的:“文学行将消亡的最显著征兆之一,就是全世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都在大批离开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媒体(电影、电视等)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等。他们写作、教学的方式常常接近社会科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他们在写作和教学中常常把文学边缘化或者忽视文学。虽然他们中很多人都受过旧式的文学史训练,以及对经典文本的细读训练,情况却仍然如此。”[1]文学理论界的现状可以说被米勒不幸言中了!以研究文学理论为己任的文艺学(苏联和中国原来的“文艺学”的含义如此)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早已掉头不顾文学,从事一般性的文化研究或其他的时尚话题,转而又要把这些东西作为文艺学的主要内容,甚至认为这就是文艺学!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晶.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C]//韩璞庚,刘蔚.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媒介、技术与文学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