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

¥16.7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570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

内容提要:微信以其跨网络、跨终端特性,实现了跨平台之间信息的互通共享;微信用户通过各种“晒”“秀”“转”“评”“赞”,实现了对各类符号和影像的迅捷分享。分享已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普遍现象。微信分享是一种具有交互特征的“自我表露”行为,它能够激起一种冰激凌式的“快适”体验;它从“生活艺术化”和“拟像化生产”两个层面,构成投影于虚拟空间的日常生活的另类审美呈现。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日趋普及、碎片化时代到来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催生作用下,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社交媒体——微信。作为一款主要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时互动工具,微信不仅以其跨网络、跨终端的特性,实现了跨平台之间信息的互通共享,微信用户更以“晒幸福”“秀恩爱”、转发转载、评论回复、点赞等方式,实现了对包括影音娱乐、时事新闻、文字艺术等在内的各类文字、表情、图片、语音、视频等的迅捷分享。将个人所见所感以符号和影像的方式分享到朋友圈中,已成为微信的一种普遍现象。微信分享“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包括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在内的各种信息、加工、存储与传播方式,提供了文字、图片、声音、动态影像等新的整合形态”[1],实现了人际交往非面对面的互动,而且它作为一种体现交互性特征的“自我表露”,能够激起一种“快适”的审美体验,并以费瑟斯通意义上的“生活艺术化”和“拟像化生产”,构成投影于虚拟空间的日常生活的另类审美呈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昕揆.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C]//韩璞庚,刘蔚.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媒介、技术与文学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