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道德统计学:源流、发展及困境

¥31.1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504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涂尔干的道德统计学:源流、发展及困境

引言:涂尔干社会学中不同研究传统的并存

今天,对涂尔干的社会学进行重新理解的要求,发生在晚近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反思和校调自身这一语境之下。如果将视野进一步放宽,就会注意到社会科学的这种自我认识,不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思想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这一思潮的一个缩影。

就社会学的自我认识而言,对我们这些借用西方学科体系,引介西方思想和方法,构建现代大学中的知识门类的后继者来说,它还具有额外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倘若我们不想只是作为一个“常规科学”阶段上亦步亦趋的尾随者,不想只是通过引介各种理论、概念、方法和命题,依据本土经验对它们加以检验、修正和拓展来实现知识积累,那么就必须深入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预设、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层面,通过反思、继承和批判它,更自觉地对其加以革新和规定。

站在当下社会学学科的现状回头看涂尔干的社会学时,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今天彼此有别甚至相互对立的各种研究传统,同时出现在他的思想中。《社会分工论》(以下简称《分工论》)呈现的是,对风俗、法律和道德所做的历史文献分析以及社会形态学解释;《自杀论》呈现的是,以自杀为例,对社会潮流所做的统计分析和社会病理学研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下简称《基本形式》)呈现的则是,借助民族志资料对原始宗教所做的人类学研究。甚至,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上述不同研究取向在某一时刻曾同时并行在他的社会学中。早在1887年评议冯特的伦理学时,他就设想借助考察原始宗教来理解道德的特征、演化和未来。[1]对宗教的兴趣,以及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切入它的设想,或者继承自他的老师,也即创作《古代城邦》的古朗治,或者是来自把历史分析作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特有的方法的孔德,或者是当时正在成形的人类学。这不仅预示了《分工论》中通过考察宗教来把握集体意识的理论设想,甚至还预示了《基本形式》中通过分析宗教生活来把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的思路。次年,也就是1888年的《自杀率与生育率》则提供了一个借助“道德统计学”分析当代社会现象的实例。[2]这一研究取向最终在《自杀论》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涂尔干本人也在1888年开设的“社会学公开课”的首讲(后以《家庭社会学导论》为题发表)中,列举上述研究取向,把它们作为社会学这门新生学科的研究主题和方法。[3]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十年之后,也就是从1898年发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开始,直至去世,涂尔干的研究重心都放在对原始宗教所作的民族志或人类学研究上。正是这一研究取向,被后来的涂尔干学派,特别是莫斯的人类学研究所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无论是涂尔干,还是其弟子都很少再提及此前借助道德统计学分析当代社会病理现象的研究思路。Durkheim's Suicide: A Century of Research and Debat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pp.97-125.

'>[4]相比之下,从涂尔干对法国中等教育思想演进的考察中,以及涂尔干学派成员对法律和道德的历史研究中可以看到,《分工论》,特别是第一部分从功能分析的角度对宗教、法律和道德进行历史性考察的思路仍被保留了下来。不过,该书第二部分使用的社会形态学方法,则在后期集体表象理论的视野下被重新定位,乃至被边缘化。[5]

不同研究传统或研究取向混杂并列、模糊不清的局面恰好提供了某种契机,使我们得以据此重估不同研究传统的优势和局限。本文的讨论将聚焦涂尔干的道德统计学研究。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首先需要弄明白,涂尔干引入道德统计学分析社会现象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借助道德统计学分析社会现象又有何优势及局限?在着手考察涂尔干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道德统计学”传统有所了解。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涛.涂尔干的道德统计学:源流、发展及困境[C]//韩璞庚,战炤磊;丁惠平.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理论与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