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

¥20.5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32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

在世纪与千年之交的中国哲学界,出现一股反思与讨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现象既不奇怪也不偶然,但参与讨论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商榷余地的。比如,有讨论者自觉不自觉地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直观等同为在改革传统教科书体系基础上建构新教科书体系、形成新理论形态;也有立论者将马克思主义当代性意义理解为就是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或直接对接(话)。而我要问的是,以上这些提法或设想,是否考虑过自己重提马克思当代性意义的前提。首先是否反躬自问一下“个人知识结构”与思考问题的无意识结构究竟如何,以免落入原有解释模式的窠臼。正如有学者不无中肯地批评的那样:“面对我们的理论界,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论者在没有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国内外已经有的基本成果的前提下,仓促入阵,在无意识地重复坠入过去某一种理论模式的时候,却还在以为是学术创新。显然,他们的最大失误就是在没有弄清该接着什么往下讲的时候盲目自言自语,其实际发生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1] 所以,冷静地反省我们讨论问题的语境,从而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正确言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的前提。

我们今天讨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的语境,不需要过多地涉及全球化或者西方思潮的冲击,而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问题。尤其不能够忘记,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两次解放思想冲击波,毕竟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烙印。

一 两次思想冲击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无根性”危机:重新提出马克思当代性意义问题的特殊语境

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是与两次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所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基本上结束了一个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而90年代初所发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争论,则在整体意义上终结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想主义化认识的历史。一次教条主义的失败,一次理想主义的失落,对整个中国社会现实的巨大震撼是有目共睹的。而它们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也是我们所不能够回避的。教条主义时代的终结给我们的冲击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80年代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全面反省与重建。那段历史的积极意义是,哲学界终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一个与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进行广泛交流的开放视野中,放在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是解放思想有余而学术理论建设不足。学术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理解为: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修改+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就的吸收。这样做的许多成果其实是机械的拼凑与表面的术语更新,并没有回到马克思哲学的根本问题上。这是表面上回到了经典与实际上不着根本的“无根性”危机。所谓“拨乱反正、返本开新”,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重复着苏联东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方式与水平,或者模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解模式;甚至是回到了“马克思以前”的人道主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怀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