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

¥20.5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33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

近年来,我一直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主题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我认为现在还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成果,也许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些大致的观点、框架和策略。要而言之,它们可以约略概括为以下三点:(1)必须就我们的时代境况非常突出地提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个主题;(2)这个主题的理解与把握现在已不可避免地要求达于根本,换言之,当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做出彻底的和内在巩固的阐明;(3)通达此种阐明的路径乃是广义的“对话”,亦即经由文本解读,以及经由同当代生活、当代哲学之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所构成的视域,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呈现出来。由于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作出述说,所以大部分论证的内容就不再出现了。

事实上,阐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或揭示其当代意义,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几乎每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和实践家都首先切近地关注并力图充分地把握这一主题。虽说这种关注的立足点以及把握主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相当不同的,但这一主题本身——即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却恰好是通过此种差别的方式而不断得到呈现的。

如果只是涉及较为晚近的文献,那么我们在这里可以提到两位颇具提示性的当代哲学家。萨特在20世纪60年代的《辩证理性批判》中力图论证的一个基本见解是:在我们的时代,任何超越马克思哲学的企图如何变为一种纯粹的幻想;换言之,他要论证的是这种企图的不可能性,并通过这种不可能性来提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在萨特看来,如果“哲学”意味着同时成为知识的整体化、方法、调节性的理念、进攻的武器和语言的共同体等,那么,真正哲学创造的时代是十分罕见的;而自近代迄今大约可依不同的“哲学”分为三个著名的时代,即:(1)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2)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3)马克思的时代。“这三种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殊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它们就不会被超越。”而当今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超越”,不是重复(或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思想,就是回到马克思以前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哲学之真正的当代性就在于:“只要产生哲学、负载着哲学性并被哲学阐明的实践(Praxis)仍然生气勃勃,哲学就依然有效。”[1]

如果说萨特主要从马克思哲学所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这一点来指证其当代意义的话,那么,90年代德里达的着眼点则稍有不同。在谈论“时代”这一主题时,德里达引用了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的名言——“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脱节的时代中,马克思的思想乃显露为或表现为“幽灵般的存在”——一个幽灵的实在性或在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不真实的错觉或幻影,相反,“它要比人们轻率地称做活生生的在场的东西更为真实”。而这种幽灵般存在的真实性恰恰在于:一个完全脱节了的时代中的“现在”——甚至一般说来的任何一个“现在”——乃是从“将来”获得其基本的意义定向的。因此,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乃在于它联结着、开启着或绽露着“将来”。“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吴晓明.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