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20.5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27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

多年来,我深度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当代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哲学理论建构。20多年前,法国著名发展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就曾经追问: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哲学,两者是如何关联的?“佩鲁问题”是一个时代对哲学的叩问。任何哲学总是时代问题的解答。发展哲学是发展实践、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是对发展目标与发展进程的人文关怀,是发展观深层的逻辑表达和理性批判。发展哲学的创新演变展示着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全球与中国大发展的时代,也必然是发展哲学嬗变创新的时代。作为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深度反思发展问题、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向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建构。发展哲学的创新需要确定自己的理论坐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议程,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以“一体两翼”的路径布展创新格局,既需要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传统,返本开新地“接着讲”;也需要在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的对话中实现发展哲学的本土化转换;更需要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解答中,对“中国经验”与“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中,对中国发展文化的提升中凝聚为中国独创和特色鲜明的发展哲学。鉴于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对前两点已做过阐释,限于篇幅,在此谨着力对如何在建构中国本土发展哲学中守护中国立场、倡导中国学术,基于原创精神再做进一步较深入的探索。

中国问题与中国立场:构建中国本土发展哲学的出发点

在创新地布展中国发展哲学的格局中,“反思中国发展问题”(反思的问题学方式)与对接当年马克思关于发展和资本现代性批判(重新解读方式)以及与全球发展理论积极对话(对话方式)两者之间构成“一体”与“两翼”的关系。面向当代中国本土经验、中国问题的理性反思无疑成为贯穿整个研究视域的基础和轴心原则。

在利益结构和思想文化同样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差序格局中构建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需要以时代视域总结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在重新理解中激活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这是我们推进发展哲学创新的基本路径之一。发展哲学研究从来就不是“价值悬搁”或价值中立的。在巨大的言说空间中存在着“众声喧哗”,因此,表明我们的理论立场和文化身份,突出主导的话语旨趣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发展哲学”研究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历史观和辩证法传统相互脱节,就是说,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建构缺失马克思的思想资源的支撑,因而需要我们廓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地平,通过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这一历时态的两端语境出发加以反思而对接。为此,我们首先要打开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深度考察当年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才能“接着讲”以返本开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任平.走向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