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学者的责任

¥30.7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561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学者的责任

在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确实处于一种尴尬的“贫困”状态,[1]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界、在青年学生中、在人民大众中,甚至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中也部分地遭受到了“冷遇”,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被“边缘化”了,在日常生活面前“失语”了。究其原因,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着须臾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其中,部分学者“为时代立言、为生民立命”的学术责任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准确地说,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实质上并不是理论本身的“贫困”,而是理论家或理论工作者的“贫困”。当前,理论界应当理性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生态,自觉转换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以便于马克思主义及早地摆脱尴尬的“贫困”状态。

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现实与思想“相敬如‘冰’”

现实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政治(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以至于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尽管这种研究范式对于纠正浮光掠影的学风,摆脱应景的执着,扼杀浅尝辄止的浮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品位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偏向:在“政治(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马克思主义基本上“不在场”,现实与思想“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不关心现实,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现实问题之类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形而下的”俗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了一种无关乎政治也无关乎现实的智力游戏。殊不知,这样一种“学术性诉求”实际上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相悖的、纯经院化的追求,它使原本扎根于大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漂浮的缺乏现实维度和历史内容的“空中楼阁”;这样一种“学术性诉求”不是什么“学科意识觉醒”的产物,也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批判和自身的解放”,而是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面对“西方流行话语”或马克思主义“取消论”的冲击和挤压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应对策略,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应对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的诘难和挑战缺乏应有的自信[2];这样一种“学术性诉求”不可能拯救马克思主义于“困境”之中,这样一种学术也不可能化为人民群众内在的“学养”,它所导致的结果无非是马克思主义要么在“纯洁中堕落”,要么在“纯粹中萎靡”,要么在“纯正中迷失”。

受当前“凸显学术”这一思想倾向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是问题意识的淡漠: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著成果,可能有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现实。尽管我们也试图处处“发言”,但却处处难逃“失语”的命运;尽管我们也常常强调学术的问题意识,但学术本身却没有“问题”,原因在于对“问题”的理解成了问题,不理解只有学术与现实的关联才能产生问题;尽管我们也主张关注当下的“中国问题”,但对于究竟哪些才是最紧要的“中国问题”却无从辨别;尽管我们也似乎“言必称‘实践’”,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实践”却始终搞不清楚,“实践”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学院式的概念;尽管我们也批判现实,却始终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感;尽管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往往只是局限于宏大的领域,而对于微观领域的问题,则很少纳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做出充分的理论回答。究其根本,躲避“问题”是导致马克思主义远离大众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大众远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离开“问题”的理论,注定缺乏关照现实的力量,最终只会窒息理论自身的生命力。在这一点上,我十分赞同美国学者赫舍尔的看法,他说:“当代很多哲学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概念化过程远远离开了那导致哲学得以产生的处境,以致他们的结论同最初的难题似乎毫无关联。”[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的“贫困”与学者的责任[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