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如何“以俄为镜”

¥16.6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849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如何“以俄为镜”

20世纪后期,互为邻居的俄罗斯与中国先后发生了无论方向、方式上,还是速度、目标上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转型。[1] 这一转型带给两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后果,一是作为俄罗斯前身的超级大国苏联在分崩离析中其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败落;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对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推进。

哲学是社会现实的映照。21世纪的当代俄罗斯哲学,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阴晴不定、涨落起伏的多变历程后,无论在研究的内容、主题,还是思路、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在总体上呈现出复兴、多元、开放的新态势。伴随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30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得到国家支持而获得长足发展并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又因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挑战,面临着范式创新和中国化等诸多问题。

作为曾经的“先生”和现在的“邻居”,中国和俄罗斯无论在历史发展中抑或现实国情上的相似性,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代俄罗斯哲学如何被边缘化的教训,挖掘其问题转换究竟有何深层机理,探索其未来会走向何方等问题,以便为处于转型中的当下中国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于是,如何“以俄为镜”便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得不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何以遭遇“滑铁卢”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需要“以俄为镜”?这有必要简单回顾20世纪后半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解体前后的命运及其缘由。

从十月革命至国家解体,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遭遇,可谓从天堂到地狱。历史为苏联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国家行为的理论指导提供了契机,使其得以在国家政权的极力扶持下,从不同领域展开研究并获得理论发展的体系化、系统化,但同时又埋下了最终解体的隐患。之所以如此,与它长期受制于领袖意志和政策导向,缺乏学术的民主与自由直接相关。“70年来,俄国的人文科学(包括哲学)长期被用于为国内决定对内和对外政策的人服务,许多人文科学被强求一律地按‘唯一正确的学说’发展已是公认的、不争的事实”[2],以致“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政治路线甚至政策的每一变化,往往都会影响到哲学的发展”[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郑忆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如何“以俄为镜”[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