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话语”的学术标准和形成条件

¥30.4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525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哲学话语”的学术标准和形成条件

疾呼在世界哲学舞台上要有中国话语,这对一个早熟型文化古国来说意味着曾经的辉煌、历史失落的苦涩和现在的不甘,从中透发出非同一般的文化大国梦想和竞争世界学术地位的雄心。因为,毕竟并非每个国家都非得有自己的哲学,也不是每个民族都会向自己提出制造哲学话语的迫令。然而,在公共论坛和坊间私底都大体一致并且具有相似强烈水平的话语权冲动背后,却存在对“中国话语”及其道路的不同理解,由此提出反思和规划能够满足这种欲望的行动这一任务,即何为“中国哲学话语”及其实现途径。

学术国际化背景下哲学话语的“中国”标志

“中国哲学话语”这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是某种世界交往体验,即在不断开放和广泛的世界性哲学接触和对话过程中,蓦然发现其中缺少中国人的哲学,西方哲学占据霸权地位,中国人没有讲席而只有座席。即使在国内,人们也隐约感觉到西方哲学思想表现出些许傲慢,思想界重演着商场上国货冷落而洋货热销的一幕。于是,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悄然爬上心头,与文化大国历史所支撑着的民族尊严意识直接发生冲突,引发情感不适和自卫性的情绪反抗,率真地表达为中国要出场参与世界哲学论坛。因此,这种哲学话语权意识的觉醒说来还是一个积极的世界眼光事件。但是,随后发生的关于兑现策略的构想和争论暴露出它的片面情感性,缺乏全面的世界眼光,对世界哲学形势的分析不够深刻,或者抽象地坚持一个话语权口号却忽略“有为才能有位”的社会法则,或者简单地坚持哲学的民族主义而忽略对话的普遍语用学条件,或者坚持传统文化的输出而忽略世界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思想时效,或者坚持思想资源的本土性而忽略分享世界思想资源的哲学进化意义。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哲学话语”主张作为一腔热血,有待接受理性的指导和规范。

按照问题解决的情境原则,国际化视野下产生的“中国哲学话语”问题应该在学术国际化条件下加以面对。唯此,才能产生有效的对策,达到预定的目的,最终获得哲学的中国话语权。试想,如果不是走进哲学的世界之林,我们何以产生莫名的孤独,又何以有展开权利竞争的必要?因此,“中国话语”必须是被哲学的世界语境所能够尊重和接受的思想,否则就不能给予我们期待中的回报,改变令我们不快的处境。

对哲学而言,全球化这一世界历史发展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为社会生活的世界性联系,和思想社会化要求被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前者改变哲学认识对象的选择,决定哲学兴趣的发生基础;后者限制哲学对话的参与者必须按照普遍交往原理展开有效的学术活动,亦即通过被对话者认为有效的方式,启动倾听和互动程序。那种脱离语境所规定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标准而作出的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势必陷入堂吉诃德式的尴尬。

那么,能够打造“中国”印记的哲学话语的要素是什么?具体说,哲学认识的结构为主体、对象、问题、思维方式、思想成果,在国际化情境下,可以在其中的哪个构成环节上树立“中国”旗帜?

1.显然,要想加入“中国哲学话语”的行列,其研究主体必须是中国人,即生活在中国社会。在此,“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是社会政治概念,“中国”作为特定的社会整体和交往作用系统而存在,表明一种国际化环境下相对紧密的共同生存关系。一个人只要在生存上直接归属中国社会,其所创造的成果就属于中国,从而有资格参与“中国”品牌的打造。相反,那些虽然血统出自中国,但在社会生活上已经置身其他国度的人,其思想成果就不会被世界看作中国话语。

2.社会生活的世界化使哲学的认识对象必然走向去地方化。一来交往的便捷和范围的扩大使人们的对象视野随之增加,二来社会生活的世界化联系也使对每个对象的研究不论对象所在区域而具有波及学术主体所在国的普遍联系和作用。因此,打破哲学研究的地域性限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生成在社会生活的世界联系事件中。由此可见,研究对象的中国所属不能成为“中国哲学话语”的合理限制,否则既违背人见而欲识之的求知天性,也不符合充分显示中国人智慧的要求,更会错失与世界进行哲学对话的佳机——研究对象的涉他性越高越能吸引他人的关注并得到认可和尊重。试图通过刻意限制研究对象而成就“中国”标志,只能加剧思想的偏隅性而增添赢得世界承认的难度。对于世界事物的广泛认识贡献必然直接增加世界对中国智慧的印象,关注中国人的研究活动,生成尊重和倾听中国人话语的心理定式,默许中国人的话语权。研究对象的国际化要求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既勇于研究别国的事物,也欢迎外人研究自己国家的事物。研究对象选择上的关门主义必然损害哲学上中国话语的形成。相反,认识对象的自由选择和跨国度超区域的交叠,显示一个国家学者的气度和力量,是健康学术心态和旺盛学术力量的自然表露。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崔平.“中国哲学话语”的学术标准和形成条件[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