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和界限

¥22.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173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和界限

中国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状

在有些人看来,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个同质性领域,各种各样世界观的危机在其中讨论,全面的、有目的的理论体系在其中建构,然后在其中坍塌;另一些人把马克思政治哲学看作我们可以自由采取的某种姿态;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是否存在也是个问题。因此,在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定义及其讨论中,人们一定会获得一系列完全不同却又相互矛盾的领悟,它们分别以“热”和“冷”的方式表现出来。

首先,说“热”。毫无疑问,中国人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有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这是其他民族所不曾出现的。对其他民族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只是学术研究的对象,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出于对民族生存关切之中的“政治正确”的要求。这种意识可以是清晰的或模糊的。在今天的中国哲学界,就有学者一再热衷举行“学术会议”[1],亦有学者反复提议,应该有供大学生阅读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读本,或者应当给“人民”(“公民”)设计一门可教可学的马克思政治理论课程。

中国当代“马克思哲学”(此处为了表述方便,对于“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做区分,以下照例)发展已经进入这样一个瓶颈:一段时间,“马克思哲学”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社会行动的最根本的思想指南,“马克思哲学”这个词与“政治正确”或“行动正当”是同义的;但今日在“马克思哲学”的标签下,其本身的意义却悬而未决。眼下流行讨论是否应该把马克思“带进正义”的议题,仅此便足以表明今日怯于将“马克思哲学”置于负有阐明“正确—不正确”重责的职位上。在此所显露且正处于证实之中的是:我国社会秩序所引发的历史剧变,深刻改变了“马克思哲学”固有的地位。过去是“政治挂帅”“政治先行”,“马克思哲学”在其原理功能中,在其为何或如何成为原理方面,即使是那些作为最抽象的、最远离实践内容的部分,也完全是作为规范领域中正确性的标志被先行把握的。今天,我们在治理实践和对治理实践的反思中所发现的各种价值,就其遵循市场机制主导而言,正逐渐取代政治正确元素,成为一种人们识别行动正确性的实践标准。人们已远离那种直接动用政治体制的资源来捍卫和推进“马克思哲学”的动机。可以说,“这种由政治向经济的还原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拒斥政治哲学的表现。[2] 显然,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中解放出来,首先就意味着政治哲学成为一种集体解放的先导,它成功地释放出一个日益物质化的、不断繁荣的中国。同时,现实政治形势的发展也在摧毁马克思主义信条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的政治哲学要基于新的哲学与政治的联盟,就必将返回到马克思对政治哲学原有的关切之中。另外,那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族的政治之关联的粗陋的还原论总是危险的。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信条论一直在体制内论证,并不触及超越僵化的体制这一动机。而如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轮廓正逐渐变得模糊,甚至变成学者们纯粹杂多的、私人化、个性化研究的替代品。它也如同美国或英国名牌的政治哲学那样几乎与现实的一切和平共处、相互补充,实现了老子所谓的“和其光,同其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喜.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和界限[C]//韩璞庚,赵涛,冯潇.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