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法家的理论渊源

¥8.3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2265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齐法家的理论渊源

齐法家主张法治,但与晋秦法家单纯功利主义法治思想不同,齐法家法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却是道家的无为主义思想。只不过道家的无为而治更多停留在观念层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而法家的法治正是践行道家无为而治的行动方案,即守法而治。道家的守道无为与法家的守法而为具有天然的吻合性,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两者走向结合,是历史的必然。稷下黄老学者为法治寻找哲理支持,引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道生法”,开启了道法结合的路径,促进了齐法家思想的形成。齐法家是由道家演化而来的。道家由老子创立于春秋末年,首倡无为,战国前期发生分化,杨朱庄周将无为思想引向人生领域,稷下黄老则将无为思想引向政治领域。老子贵无,杨子贵己,庄子齐一,稷下黄老将贵齐思想引向法治——齐于法,而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

一 老子的道家思想:贵无

稷下学以黄老为宗,所以老子道家思想是稷下黄老思想的理论源头,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构成齐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一说今安徽涡阳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曾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史,后辞官归隐。相传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为道家经典。今本《道德经》或认为成书于战国,但我们认为当属战国道家门徒在传经过程中有所损益而已(这种现象在诸子文献中很常见),不宜否定老子五千言,也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权威依据。

1.老孔相会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到周都,慕名拜访了时任守藏史的老子,向其请教礼的问题。老子接见了孔子,孔子先是自陈了一番对古代先贤礼制的见解,然后请老子指点迷津。老子认为,孔子所说的先贤言论都已久远,未必适合当下社会,治世做事都要因时而行。临别,老子以虚静无为之道告诫孔子: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走后,对弟子说: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问礼于老子,中国古代两个最伟大的思想家得以幸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传奇故事。孔子积极入世改造天下的儒家抱负与老子消极出世顺应自然的道家心态形成鲜明对照。老子的洒脱略高一筹,孔子的谦逊也不失大度。虽然老子以类似长者教训后生的口吻对孔子说话,但孔子还是心有所悟,对老子大加称赞,认为老子思想超凡脱俗,非世人所能企及。孔子当年欣赏而未必能接受老子思想,孔子晚年研究《易》,颇有心得,应该说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言之凿凿的记载,但也引出了后世儒家一个难解的心结,自宋代开始就不断有学者对其质疑。后世儒生尊孔抑老,感情上接受不了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因此往往予以否认,认为是司马迁以讹传讹,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以推翻司马迁的记载,因而这件事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到了五四时期,这一历史悬案又加码了。争议的起因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胡适在其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破天荒地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写中国哲学史从老子开始,有贬抑孔子独尊地位之意,以致触犯了众怒。胡适坚持认为,“孔子曾见过老子”[1],并推断大概此事在孔子34岁与41岁之间,老子约略大于孔子20岁,而《史记》中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也是大体可信的。对此,儒学大师梁启超率先表示反对,顾颉刚、冯友兰等学术名流也纷纷质疑胡适在其书中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的做法。钱穆更是在他的大作《先秦诸子系年》中做出了猛烈的抨击。钱穆认为,孔子没有见过老聃,“孔子所见老子即老莱子”[2]。他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其学生子路遇见的楚国隐士就是老莱子,孔子想见而实际上没见着,大概司马迁将老子和老莱子混为一谈,又将孔子适周联系到一起,而误记孔子见了老子。胡适对此强硬回应说,“我反对老聃在孔子之后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的证据不足。如果证据足了,我为什么反对?反正老子并不是我的老子”[3]

其实,在这场争论中,老孔孰先孰后已不那么重要,而胡适的重要贡献在于打破中国思想史界长期以来儒学独尊的沉闷局面,将孔子置于诸子之中,平等看待诸子,不可谓不是思想界的一场革命,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蔡元培先生是开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在为胡适此书所作的序文中称赞胡适有“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4]

2.著书出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老子《道德经》一书的由来,为老子出关时不得已而作。

老子修习道德,精通历史,知道周朝已成衰败之势,天下将大乱,遂辞官西去以避乱世。至函谷关,关令尹喜久闻老子大名,不舍得老子离去,提出过关的条件: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黄辉明.齐法家源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