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

¥12.9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351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或称诸子百家,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所言“百家之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所谓“诸子百家”,是指学者人数之多,但按学派进行归类,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六家,加上纵横家、农家、小说家、杂家构成所谓十家。后人又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反映了战国社会大转型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思想斗争。战国中期,齐国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汇集的场所和东方文化中心,成为百家争鸣的主阵地,是中国多元文化的象征,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尤其是造就了齐法家。

一 诸子百家的由来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百家之学”,并对先秦学术流派进行了初步划分,涉及儒、墨、道、名诸家,但主要是谈道家,贬低其余。该篇先将先秦学术划分为“道术”与“方术”两种类型,各种方术源自古代的道术。所谓道术,是指古代圣哲对统一宇宙万物的大道的全面体认的学问。文中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所谓方术,是指因时因地的需要而对大道某一方面的认识。“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可见,方术是由道术分化而来。“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从道术到方术的发展符合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即由综合到具体。远古道术具有综合性特征,表现为“一”,而随着学术的发展和精细化,必然有分科的出现,所以方术具有专门性特征,表现为“百家众技”。

《庄子·天下》篇中的道术主要指春秋时期形成的包含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中的学问。“《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六种学问天下通用而散布中国,为百家所称引或阐发。可见庄子之时,六经为各派共同的学问源头,并非儒家专利,包括儒家在内的百家都是从中分析出来的,即“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篇中的方术列举了六个学派,涉及道、儒、法、名、墨五家:

以道为门,……;以仁为恩,……;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事为常。

这段话可以说是最早对诸子学派的定义:“以道为门”是指道家;“以仁为恩”是指儒家;“以法为分,以名为表”是指法家和名家,二者几乎是一体的;“以事为常”是指墨家。

理出了各家特征之后,《庄子·天下》接着分析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关于儒家,未列名,但指出“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显然指孔孟;关于墨家,墨翟、禽滑厘这一派“泛爱兼利而非斗”;关于名家,“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辩者即后来所说的名家,以善辩闻名,但“逐万物而不反”。

《庄子·天下》重点谈论了道家,而道家有四派。宋钘、尹文这一派“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彭蒙、田骈、慎到这一派“齐万物以为首”;关尹、老聃这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庄周这一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齐于道,但又各有区别,属于道家四派:宋钘、尹文有墨家倾向;彭蒙、田骈、慎到有法家倾向;真正属于道家的只有关尹、老聃和庄周,老聃讲造物之理,而庄周明人生之道,乃世之博大真人。

可见,《庄子·天下》篇是以人物为代表来分析百家之学,涉及后世人们所说的儒、墨、道、名、法诸家,最为推崇道家,且对道家做了四派的细分。

《荀子·非十二子》继庄子之后对当时战国的学术流派做了初步划分,提出“六说”。荀子的六说大致涉及五家:道、墨、法、名、儒,与《庄子·天下》相近。“六说”代表人物列二人,计十二子,并对各说的学术观点逐一加以批评。“纵情性,安恣睢”的它嚣、魏牟和“忍情性,綦谿利跂”的陈仲、史为道家的纵欲派和禁欲派;“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的墨翟、宋钘属于墨家人物;“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的慎到、田骈为法家人物;“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的惠施、邓析为名家人物。

荀子还将儒家细分成五派加以评价。荀子批判了“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的子思、孟轲;“弟佗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的张氏之贱儒;“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的子夏氏之贱儒;“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的子游氏之贱儒;唯独肯定“仲尼、子弓之义”。荀子试图弘扬孔子之义以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可惜荀子的划分还是以人物为代表来划分的,并没有明确提出各家的概念。荀子划分各家的尝试对后来的汉代学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汉代学者司马谈在其《论六家之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文中首次正式对先秦诸子百家进行学术分类,将其明确划分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并总结和评价了各家的要义来加以区分。说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即儒家重义轻利。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即法家重刑重权。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六家”的划分仅比荀子的“六说”多了阴阳一家,可见其明显受到了荀子“六说”的影响。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依据刘歆的《七略》进一步将诸子百家划分为十家,在司马谈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班固在分别探讨各家起源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原因: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

诸子百家产生于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大变革时代,虽各引一端,但殊途同归,皆为救世之说,且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源头同出于《六经》,庄子和班固(或说刘歆)都持此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儒家以《六经》为经典,而重礼孝,自不必说;阴阳家和道家应该出自于《易》,“一阴一阳谓之道”,探索宇宙起源;墨家、法家和名家主要是对《礼》的批判和正名中产生的,追求治国救世之策。可见,各家乃《六经》的支与流而已。

二 稷下先生及学术流派简介

稷下学宫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术流派和许多著名学者。儒、墨、道、阴阳、名、法等学派都有代表人物在稷下或著书立说,或传经布道。虽说是百家争鸣,但是以黄老道家学派为主流,或以黄老学为理论渊源。黄老学是官方学说,兼容各家,就像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各门人文科学的指导思想一样。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又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可见,稷下学宫鼎盛时期有位列大夫的稷下先生76人,其中最著名的有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6人;加上稷下学宫后期的邹奭、荀子总计8人;再加上刘向《别录》提到的“俱游稷下”[1]的宋钘、尹文,共10人。这10人是对“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先生的最可靠认定。

此外,综合郭沫若、钱穆等学者的考证,或多或少有迹可查的还应加上较早游稷下的彭蒙、告子,辩于稷下的兒说、田巴,与接子相对的季真,以及儒家的颜斶(一说王斗)、鲁仲连等7人,因此,有重要影响的稷下学士总计17人。钱穆《稷下学士名表》列出的稷下先生也是17人:淳于髡、孟轲(?)、彭蒙、宋钘、尹文、慎到、接子、季真(?)、田骈、环渊、王斗、兒说(?)、荀况、邹衍、邹奭、田巴、鲁仲连。[2]不过,钱穆提出的这17人名单中,应去掉孟轲,换成告子,这样就更适宜了。白奚《稷下诸子生卒约数年表》给出的稷下诸子名单是18人,在钱穆名单的基础上增加了邹忌,但邹忌是田齐三朝重臣,不宜列入“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学士名单,应去掉邹忌、孟轲,加上季真,这样还是17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黄辉明.齐法家源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