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法家个体的法治思想

¥8.3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226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齐法家个体的法治思想

如果说《管子》反映了齐法家整体的法治思想,那么齐法家代表人物的私人著作如《慎子》《尹文子》则反映了齐法家个体的法治思想,两者相互参照,我们就能更好理解齐法家的思想。齐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慎到、田骈、尹文等出自黄老而主张法治,淳于髡学问杂博而尚法。可惜由于接连不断的战火,还有汉以后儒学独尊的影响,他们的著作或散佚或部分散佚,今仅有《慎子》和《尹文子》流传,淳于髡、田骈只有关古籍记载的事迹和只言片语可见。虽难以重见他们的思想全貌,但亦可从中窥见他们法治思想的真知灼见。田骈思想的核心是“贵齐”,慎到思想的核心是“因循”,淳于髡思想的核心是“功利”,尹文思想的核心是“正名”。虽然他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思想的出发点都是大道、落脚点都是法治,他们的理论正是为论述法治的理论依据及方式方法,共同呈现出道法结合的特征。

一 淳于髡的法治思想

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早期学者,为稷下先生之首。因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其时齐法家思想尚未成熟,但从其有关言论的历史记载看,淳于髡推崇管子治国经验,其思想的核心是“功利”,具有鲜明的法家倾向,无疑对齐法家慎到、田骈、邹忌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这里先介绍淳于髡的功利主义法家思想。

(一)功利思想

淳于髡的功利思想通过其与孟子之间的论辩以及其外交出使活动充分表现出来。孟子在齐国推销自己仁政思想时,曾与淳于髡与打过交道,他们之间展开的义利之辩,是儒、法之间面对面的思想碰撞。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一个齐威王派淳于髡请求救兵的故事。齐威王八年,楚国发兵攻齐,齐王派遣淳于髡携带黄金百斤和马车十辆出使赵国请求救兵。淳于髡大笑不止,齐王问原因。淳于髡说了一个农夫祈祷丰收的故事。他说,我今天从东边过来,见路旁有祭田者,摆着一只猪蹄,一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箩筐满满,稻谷满车,五谷丰收,装满粮仓。”因此,淳于髡对威王说: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淳于髡善于运用暗喻来说明道理,齐威王当然明白他是笑自己小气。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壁十对、马车百辆。淳于髡领命,立刻出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精兵十万,战车千辆。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这个故事说明,淳于髡具有功利主义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间利益高于仁义。可见,淳于髡不是儒家,具有明显法家倾向。

再看《史记》记载了淳于髡和孟子在魏国游说的不同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足见战国之时,儒家被诸侯冷落,法家成为座上宾。

秦国经商鞅变法崛起以后,便向东扩张,魏国首当其冲。魏惠王丢兵丧土,太子被俘虏,上将战死,国家衰落,被迫迁都大梁。梁惠王(即魏惠王)感到很惭愧,痛定思痛,决心招贤纳士,复兴魏国。《史记·魏世家》说:“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见到孟子急不可待地说: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利吾国?

孟轲回答说,为人君这不可以把利挂在嘴上。君主想要利,则大夫想要利,大夫想要利,则百姓想要利,全国上下都争利,则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孟子说:

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史记》没有记载,孟子的仁政主张有没有为梁惠王所采纳,但从梁惠王的态度可以推测是没有采纳,因为梁惠王在国难当头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之策,孟子的仁政学说显然不对其胃口,两人一见面就谈不拢。

与孟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淳于髡见梁惠王,说的是管子称霸之策,说到其心坎里去了,所以梁惠王则有相见恨晚之感。魏国宾客将淳于髡引荐给梁惠王,惠王屏退左右,独自一人接见他,而淳于髡竟然一言不发,如此两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惠王责怪引荐的人:

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这段话从侧面说明,向魏惠王引荐淳于髡的人认为淳于髡有管、晏之才。因此,魏惠王责怪引荐者言不符实:您把淳于髡先生说得连管仲、晏婴也比不上他,和寡人相见后,寡人没有一点收获。难道寡人不值得他交谈吗?引荐的人就去问淳于髡是什么原因。淳于髡说,确实如此。我第一次见到梁王,我看到梁王的心思在驱逐;第二次见到梁王,我看到梁王的心思在音乐,所以我就不说话。引荐的人把这话报告了梁惠王,梁惠王大惊,知道淳于髡善于察言观色,能知人心底,非等闲之辈。因为前两次见面,适逢一次有人献马,一次有人献讴,所以梁王当时心不在焉。于是,三见淳于髡,相谈甚欢:

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

梁惠王欲请淳于髡为相,髡因谢去。淳于髡只献富民强国之策,不求做官,还是回到了齐国做稷下先生,终身不仕。梁惠王送给淳于髡“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可见,梁惠王应是非常看重淳于髡的政见。

孟子言仁,淳于髡言利。淳于髡与孟子在魏国的不同境遇,不仅说明了淳于髡与孟子政见相反,也有力说明了儒法两家在战国时代不同的处境。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儒家仁义思想迂阔而远于事情,法家功利思想适合诸侯图强的需要,所以孟子被齐宣王、梁惠王所冷落,而淳于髡却是诸侯座上宾,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法治主张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黄辉明.齐法家源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