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与《峡江滩险志》的编绘

¥4.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282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与《峡江滩险志》的编绘

一 刘声元与“修浚宜渝滩险事务处”的设立

明清以来,对川江航道进行疏凿一直是长江上游航运发展的大事。清代中叶,湖北绅商李本忠鉴于川江险滩林立有碍航运,倾其所有整治长江三峡险滩,成为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史上的一件壮举。[1]从1805年至1840年,李本忠历时36年,整治川江大小48处险滩,耗银178500余两。在李本忠81岁高龄时,他将“历年打凿原案始末”的资料加以整理,辑成《平滩纪略》与《蜀江指掌》两书,详细记述了其整治川江险滩的全部经历,系统总结了长江上游宜渝段航道的水文特征与地理特点,堪称传统时代长江上游航道整治技术总结的集大成之作。[2]然而,受传统技术水平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上述整治工作只能起到局部缓解的作用,长江上游主航道的通航条件并无太大改观。[3]

图4-3 刘声元照片

清末民初,由于川江航道滩险水恶,“巨石横江,波涛汹涌,每水涨时,泡漩无定”[4],加上缺乏合格的驾驶人才,行驶于长江上游宜渝间的华商轮船时常发生海损事件。特别是在每年冬季,由于江水枯落,诸如崆岭滩、新滩、兴隆滩等主要险滩对行轮危害极大,川江航道的异常危险成为制约本土轮船航运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长江上游航道险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整治与疏凿,遂成为清末民初川江航业界的一项共识。早在1914年,川路轮船公司经理刘声元(见图4-3)就倡议川江三大本土轮船公司实行分段航运,同时签订“划除滩险,增进航行利益”的协议。并拟聘请专家测量川江水道,重点整治新滩、泄滩、兴隆滩、崆岭滩等著名险滩。[5]

1915年3月27日,川路轮船公司“利川”轮在泄滩不慎触礁,“船底洞穿二十余处,……至四月十日春洪大发,而利川竟漂沉下游深水”[6],成为长江上游本土轮船公司发生沉没事故的第一艘轮船。川路轮船公司因“利川”号沉没事件,损失极为惨重。当时刘声元“在京闻警,遄视无及,知川江滩险,非凿平无以利轮船之安航也,遂倡为凿滩之议而征之重庆商界巨子”[7],带头向重庆商界倡议集资疏凿长江上游险滩,引起川江本土航业人士的普遍关注。同年5月,刘声元呈文北洋政府陆军部,言及“川江一千八百余里之航路,……事关军事,既非国家不能统筹,而所需款项亦非公司所能担任”[8],正式提请陆军部将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作为军政工程收归官办。对此,北洋政府虽表示同意,但旋因北京政局变更而未果。[9]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鹏.清代民国长江上游航道图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