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自然”概念身世追寻

¥3.2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142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近代中国“自然”概念身世追寻[1]

摘要:近代中国在东西文化的相遇和融合中,产生了大量的汉语新语汇。这些新语词汇遍布在近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和知识体系中,从自然科学到技术科学,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无不如此。除了中国过去固有的词汇、术语被直接带入近代中国的语境中外,一些新语词是如何引入近代中国的,它们是如何被理解、翻译和移植的,它们又是如何演变和运用的,这都成了近代中国语汇史、观念史、思想史、哲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领域。海内外学术界对此已经展开了不少考察,但分门别类的研究或是个案性的研究,整体上还不够,还有大量词汇没有被触及。这是需要改变的。这篇论文探讨的“自然”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它属于思想和哲学领域的词汇,也是关注还不够的词汇。

“自然”概念在近代中国如何诞生,它的身世和来龙去脉是什么,从历史学、文献学、跨文化对话和比较等复合的方法出发,通过复杂的探讨和追寻,能够得出的重要结论和看法是:近代中国的自然概念一方面是沿用着古典中国哲学中它的一些用法和意义而延伸,一方面是在移植和融入西方哲学的过程中作为nature的译语身临近代中国的语境中而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近代中国除了由西方直接引入和摄取西学和新概念这一途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以由日本为桥梁和媒介间接地吸取西学和新概念的路径。在这一路径中,因日语概念过去和后来的表达都是直接借用汉字和汉语词汇,这使得它们再回到中国而变得简易和直接。作为nature译语的近代中国“自然”概念的引入在这两个路径中是如何进行的,它又是如何很快定型的,人们一直没有清晰的解释和说明。对此的哲学和思想追寻,使近代中国“自然”概念的这一身世得以明朗化。由此确定的近代中国的“自然”概念同古典中国“自然”概念相比的一个革命性转变和最大的不同,是它被实体化为指称万物、一切物理客体及其现象,而这种指称在古典中国语境中微乎其微。

引言

近代中国诞生了许多不同于过去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关键词,“自然”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在近代中国逐步建立起来的新的学术和知识体系中,“自然”一词所指的事物占据了科学对象的半壁江山和技术对象的几乎所有领地。这样的“自然”所指是中国古典“自然”概念固有的意蕴吗?如果是,我们就可以说它在近代中国的这种使用不过是传承了它在过去已有的意义;如果不是,那它就是在近代中国新产生的意义。事实是,“自然”的“实体”意义主要是在近代中国新产生的意义[2],而不是古典中它原本就有的意义。古典中国的“自然”概念,整体上不是用来指称宇宙、万有、万象等一切现实具体事物的,或者说它在这方面的意义非常稀薄、微乎其微。指称万有、万象之世界的语汇,古典中国使用的主要是“物”“万物”“万有”“天地”等词汇;近代中国早期指称“格致学”对象的依然是用“物”“万物”以及“物理”“理”等词汇。果真如此的话,近代中国“自然”概念的这种意义是如何发生和形成的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中江.近代中国“自然”概念身世追寻9854566[C]//王中江,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中国.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