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文学阐释学思想论

¥3.3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71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朱光潜文学阐释学思想论[1]

摘要:朱光潜在用西方现代美学重构中国古典美学以推进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与美学体系,而文学阐释学在这一过程中一直作为隐性方法发挥作用。朱光潜早期的文学阐释学,是以文艺的与历史的、心理学的与美学的两大基本阐释原则为核心而展开的文艺作品欣赏与本体意义探究。1956年以后,朱光潜以“美的本质”问题讨论为契机,开始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实践论改造并修正其前期思想,逐渐形成了以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为双重阐释原则的新的美学与阐释学形态。这一新型形态的基本阐释学表征是:对任何文艺作品的理解与阐释,无论从本体根基上还是现实活动上,均需溯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美的理念与现实形态。

朱光潜(1897—1986)的文学阐释学思想,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内在组成部分。朱光潜在用西方现代美学重构中国古典美学以推进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与美学体系,其中,文学阐释学构成了其美学思想与美学体系的隐性方法论。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开始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实践论改造并修正前期思想,逐渐形成了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交融并用的美学思想。相应地,其文学阐释学思想也经历了1956年之前的文学心理学阐释向1956年之后的文学社会学阐释与文学心理学阐释并重的方法论转变。

一 历史阐释与审美阐释:朱光潜早期的文学阐释观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朱光潜的文学阐释学思想,实质上是用西方现代文艺心理学阐释中国文学艺术的内在审美特性,并尝试用现代科学的基本范式,对文艺审美问题加以客观理解的产物。

在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就明确地说:“美学是……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2]因而,“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3]

这种美为心物关系的意象创造理论,意味着审美的过程就是美感经验的获得过程,其对象只限于形象,其主体只限于直觉。在朱光潜看来:“‘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队形是上文所说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4]此话虽然讲的是美感经验产生的条件与审美主体形成的条件,但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它也指明了阐释活动中的阐释对象形成的条件。因为阐释的对象是直觉性的形象或对象的美的形象,而非对象本身或对象的其他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属性;而处于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理解,也只是一种理解主体直觉性的美感经验而非其他。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谷鹏飞.朱光潜文学阐释学思想论9855007[C]//张跣,李俊,袁宝龙,陈龙.阐释学学刊.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