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丽达与天鹅》与同题造型艺术作品关联性之阐释

¥3.9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23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叶芝《丽达与天鹅》与同题造型艺术作品关联性之阐释

摘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芝受到的影响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由于家学渊源、社会审美潮流以及个人艺术趣味的多重交织,从早期对拉斐尔前派、古希腊罗马神话、拜占庭艺术的吸收,到中晚期对日本能剧、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借鉴,都可以说明叶芝的诗歌创作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艺术形式联系十分紧密。本文立足于此,考察叶芝1923年所作的《丽达与天鹅》这首诗与古希腊神话及同题艺术作品的关联性,探索叶芝此诗所受造型艺术的影响以及对影响的背离和超越,旨在为阐释这首诗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

叶芝(W.B.Yeats,1865—1939)是一个世界观非常复杂的诗人,按照时间顺序来阅读他的诗歌,便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影响与断裂的过程。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也可以说是英语诗歌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一个缩影。正如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所说,如果你的大部分时光生活在20世纪,并且热爱阅读伟大的诗歌胜过虚构的散文,叶芝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名字。[1]叶芝出生在艺术家庭,其父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肖像画家,推崇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ism)的画风和文风,同时引导他阅读英国古典文学,如斯宾塞(Edmond Spenser,1552—1599)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叶芝中学时代曾经学过两年绘画,但不久就放弃了,立志以诗歌为业。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叶芝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以及文艺复兴早期的造型艺术非常熟悉,这也是他开始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

可以说,叶芝追求的诗美,是随着他思想体系的成熟而不断深化的。年轻时代的叶芝,由于个人感情生活不顺和对工业社会不满,加之当时的文坛正沉浸在世纪末唯美主义的思潮中,这都使得他的创作过于哀愁和理想化,如《快乐牧人之歌》(The Song of the Happy Shepherd)、《茵纳斯弗利岛》(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安格斯漫游歌》(The Song of Wandering Aengus)等等,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一种隐遁和逃离的倾向。进入20世纪,爱尔兰本国在新芬党的领导下要求民族自治,叶芝创办剧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旗手,这时期创作的诗歌如《没有第二个特洛伊》(No Second Troy)、《乞丐向乞丐呼喊》(Beggar to Beggar Cried)中的现实主义因素逐渐加强。随着民族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叶芝受到震撼也深感悲怆,佳作频出,并且开始深刻思索历史、政治、人类未来的走向问题。就是在这个时期,叶芝创作了《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这首被誉为“叶芝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的音节美妙的十四行诗从发表以来就受到许多争议,赞其美学价值者有之,斥其离经叛道者有之,而这首诗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研究的路径,即往前推、向后看,去分析叶芝此诗所借鉴的艺术品,以及叶芝如何把造型艺术所给予他的灵感再现为文字,使得“丽达与天鹅”这一本来仅出现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古希腊神话题材走进诗歌史或可说文学史中,使这一母题不再仅仅以图像的形式出现,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文化经验和美学价值,被叶芝用语言作为中介进行调和,最终使其具备的世界观隐喻成为可能。

一 “丽达与天鹅”神话故事的缘起及其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要文静.叶芝《丽达与天鹅》与同题造型艺术作品关联性之阐释[C]//张跣,李俊,袁宝龙,陈龙.阐释学学刊.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