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与学术治理

¥1.0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887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与学术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在有关部门、院校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国别”作为继“国家安全”之后成为新的一级学科已呈呼之欲出之势。

一 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进程的内外背景

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推进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纵览时代风云和关心区域国别研究。在当时艰苦的革命和战争时期,这些研究不可能是学科建设,因而只能是使其直接服务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及反法西斯战争,重点在于苏联、欧美、日本以及亚太等的区域国别问题。在毛泽东的总体运筹和周恩来的具体关心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的雏形机构——中央马列学院(后改为中央研究院)的西方革命史研究室和国际问题研究室等,同时还聚集了一批包括区域国别在内的国际问题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强敌压境。中国外交上需要冲破封锁和广交朋友,既要在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中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也要在国内经济建设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国际支持。在党中央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前身分别于1956年和1960年成立。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于1964年成立了国际政治系,还有一些大学也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如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前身等。中央部门还专门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如中联部的拉丁美洲研究所等。此外,一些学界前辈在研究单位和大学担任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骨干,如北京大学的黄绍湘、南京大学的王绳祖、中山大学的蒋湘泽、云南大学的陈吕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庄去病等。这些机构和学术骨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新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遗憾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断了这一进程,造成了机构、资料、人才的断层,有些负面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洁勉.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与学术治理[C]//赵少峰,倪凯,孙云之鹏.区域国别学文摘.2023年卷:创刊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