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及其路径

¥1.3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96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及其路径

关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史学的几次重要转向,国内外学术界业已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探讨。虽然多数历史研究领域都卷入了史学变革的大潮之中,但每个具体的领域由于自身学术传统和研究特性的不同,变革的发生路径、呈现方式和利弊得失也各有不同。笔者曾撰文梳理了20世纪美国劳工史演进的脉络,尤其是60年代劳工史的社会转向,以及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劳工史的冲击,然而囿于篇幅,对于21世纪以后劳工史的跨国转向未能充分展开论述。关于历史学的跨国转向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在整体上进行过讨论,但对劳工史这一具体研究领域却所言甚少,目前仅有王心扬教授撰文论述过该话题,主要讨论的是帝国劳工史的兴起、创新和问题。本文将在王心扬教授研究的基础上,从更大的视野来考察近二十年来美国劳工史迈向跨国转向的路径,及其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 挖掘劳工史的跨国特性

美国劳工史在经历了20世纪60—80年代的鼎盛期之后,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陷入题材陈旧琐碎,阵地不断收缩,核心分析范畴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等多重困境。在困境中支撑了十多年之后,跨国转向犹如一股春风,给沉闷的劳工史带来了很多新气象。史家们纷纷热情拥抱跨国转向。以作为该学科主流期刊之一的《国际劳工和工人阶级史》(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为例。该期刊创立于学科鼎盛的1972年,每年两期。据2021年10月12日在JSTOR数据库里对这份期刊的检索结果,全文中含有“transnational”一词的文章共有202篇,其中2000年以前只有36篇,2000年以后大幅增加到166篇;全文中含有“global”一词的文章共有462篇,其中2000年以前有147篇,2000年以后翻了一番还多,达到315篇。

其实,跨国视角在劳工史中并非崭新之物。劳工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国际性的运动,以劳工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不可能对这种国际性熟视无睹。在整个20世纪的美国劳工史中,讨论域外因素(如欧洲的激进派和劳工活动分子、第二国际、共产国际等国际组织)对美国工人运动的影响,探究美国与其他国家工人之间的跨国联系和团结(如美国工人激进分子对巴黎公社和俄国革命的同情、英法工人对美国内战的关注等),考察美国工会组织模式(如劳动骑士团和劳联等)的跨国传播等,诸如此类的论著早已有之。2000年之前《国际劳工和工人阶级史》刊登的36篇含有“transnational”一词的文章,大多也属于此类。可以说,20世纪的美国劳工史家一直在撰写某种形式的跨国史,只不过,他们的撰写是随意的、边缘性的,要么被笼罩在以论证“美国例外”为宗旨的民族国家叙事的阴影里,要么被淹没在支离破碎的地区研究的洪流中。直至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跨国史兴起之后,此类研究才具备了方法论意义,被视为劳工史跨国转向的路径之一。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蔡萌.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及其路径[C]//赵少峰,倪凯,孙云之鹏.区域国别学文摘.2023年卷:创刊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