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的创新意义

¥1.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367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对口支援的创新意义

对口支援作为国家定向配置资源的治理机制,在贫困治理、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重大工程、震灾重建与疫情防控等场景下,在长期整合治理与短期应急治理中均展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依靠“对口支援”等机制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持续攀升,摆脱了很多外界看来难以克服的困境。中国特色“对口支援”对于摆脱贫困、改善府际关系,实现有效发展与治理、提高国家认同具有创新意义。

第一,从贫困治理本身来讲,对口支援在拓宽了减贫路径的同时,也拓宽了反贫困理论的边界。一方面,与以往反贫困理论只注重分配不同,对口支援过程中强调资源“再分配”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生产”要素。“对口支援”在通过财政横向再分配的同时,通过人力支援落后地区改善生产,这包括创造和改善生产要素、因地制宜改善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对口支援最典型的改善生产条件的案例莫过于修建生产基础设施,其重要的形式是修建生产道路、联通生产用电、建立通信基站。落后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是与世隔绝,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运输、干旱地区缺乏能源动力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灌溉用水,对口支援带来的土地生产率、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提升,有效缓解了贫困。国网西藏电力公司在“十三五”时期投入1100万元,完成4807个扶贫产业项目接电工程。[1]笔者在S省的调研中获悉,农田通动力用电直接带动了设施农业的普及和农民增收。通过改善生产要素和改良贫困者的经济社会条件以提升贫困者的发展能力,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创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禹澔.中国治理的对口支援机制研究:以贫困治理为样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