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民族精神的来源》中国革命实践的历练和激发

¥1.3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6

字      数: 636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中国革命实践的历练和激发

时势造英雄。毛泽东的民族精神的产生还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练和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民族精神就是对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的童年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夕。封建主义统治者的昏庸残忍和帝国主义入侵的危机,促成了他超越一般小农的眼光,确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他在一切社会变革中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产生强烈的救国救民的心理。他13岁那年读了《盛世危言》一书,后来回忆说:“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1]为此他还从家里出走,寻求新知识去了。

发生在1906年的长沙饥民暴动,那些吃不上饭的老百姓走投无路起来暴动,结果大批被抓被杀,被杀的老百姓的头颅被挂在旗杆上示众。毛泽东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件事在我们学校里议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叛乱分子’,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看问题。他们并不明白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却从此把它记在心上。我觉得和‘暴民’在一起的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2]不久,当地一个彭铁匠领导了哥老会的反政府的起义,后来被镇压,彭铁匠也被斩首。毛泽东同情这次起义,认为彭铁匠是一个英雄。毛泽东觉悟到这些事件与自己的根本利害关系,对旧社会的反抗意识和救国救民的责任心与日俱增。他总结这段经历时说:“这些接连发生的事情,在我那早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头脑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我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书林.毛泽东的民族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