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精神的源脉

¥0.5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6

字      数: 261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实事求是精神的源脉

“实事求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发展渊源,自从毛泽东赋予其现时代的内容,就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科学态度和思想路线,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

“实事求是”源出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其中记载,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之弟,喜好学问,收藏古籍,博览群书,出言有据。班固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此以后,“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

“实事求是”的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有一个具体的契机。这就是毛泽东曾经寄读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那块“实事求是”的牌匾。对此,《毛泽东传(1893—1949)》有这样一段比较完整的记载:“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的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1]这里说的那位书写“实事求是”匾额的校长就是宾步程(任期1914—1924年)。他当时是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校长,一度迁入岳麓书院办学,题写“实事求是”作为该校的校训。“实事求是”的牌匾位于岳麓书院核心位置的大讲堂前面,讲堂是书院用于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匾额的书写者宾步程(1879—1943),曾经于1900年被湖南省当局选派赴德国柏林留学8年,学习机械工程,还曾赴欧美20多个国家考察、实习。一个理工科的留德人士如此推崇“实事求是”,足见“实事求是”在中国知识界影响之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书林.毛泽东的民族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