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

¥1.2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4

字      数: 994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

眼前这本第二届空间理论与城市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呈现了当前哲学界空间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可以用论文集中文章主标题提供的五组关键词来概括:空间转向——社会空间、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生产——重构、规划、建构、再造、转型;理论——逻辑、历史、视阈、思想、辩证法;力量——资本、技术、新自由主义、金融;代表性框架——哈维。这五组关键词串起来讲,中国哲学界已经充分注意国际社会理论之空间转向,把社会空间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当代落点,以当代中国城市化为入口,一方面努力在理论上建构空间哲学,另一方面在现实关切上把当代生活重组过程中起主导力量的资本作为分析批判的对象,借鉴哈维这样的案例,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价值[1]。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结构。

如果进一步注意到参加会议的多数学者都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的,空间视角在其中承载着深化马克思主义或者使之当代化的梦想。这可能是近年来空间问题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流行的基本原因。我介入这个问题[2],并不出于纯理论的兴趣。当我认为空间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时,我看重的是它能够成为致力于中国境遇改善的当代知识的有效落点。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尤为重要。可以说,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改变自己话语方式,更充分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功能,更为有效地在目前进行的超大规模的中国社会空间重组过程中做出自己贡献的一个独特的生长点。基于这一认识,在这个路径的起点上,需要更清晰和准确地判断它的学科史和理论史背景、它所面对的问题和理论空间,以及自身的界限。在此,我简要地阐明自己对如下三个问题的看法:(1)空间作为一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变化;(2)西方激进理论“空间转向”的意味;(3)从空间角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落脚点。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问题谱系

空间,作为一种专门化的学院视角,当然是近十多年才在全球马克思主义或激进思潮中成为焦点之一的,尽管空间问题具有漫长而复杂的理论史。这种视角偏爱将自己的前提理解为福柯在20世纪60年代对19世纪知识型的批判,或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和现代性理论。然而,正是从这一点来看,空间视角本身不只是围绕空间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性批判逻辑深化的一个自然结果。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C]//谢地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2辑·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