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思维的内在机制

¥3.9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2

字      数: 1239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五 非线性思维的内在机制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神秘——一是遥远的星空,二是深沉的心灵。[1]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也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苏轼集》补遗·论语解二首)这几位大师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说,人的意识(思维、心灵等)都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思维作为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看,它是大脑神经网络这个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因而必须引进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给予深入的阐释。下面我们就通过两可图的识别、直觉的产生和灵感的形成来说明非线性思维的内在机制。

(一)两可图识别的非线性机理

人脑认识事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区别判定它的模式,称为模式识别。识别活动是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两可图是它的一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令人难以理解。所谓两可图(ambiguous figure)(如图10—3和图10—4所示),是指同一图像中包含A、B两种不同的视知觉对象,各有一定的含混性。因识别过程的初始状态和主体的偏好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或者看成图像A,或者看成图像B,但都不能持久,一定时间后将被另一种图像所取代,导致认知系统在A、B之间的振荡。

两可图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和哲学含义,借助它们可以对许多自然的、社会的和心理(思维)的复杂性现象作出解释,在认知和思维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哈肯的协同学专著从第一部《协同学导论》(1976)起,一直都有应用协同学原理解释两可图的讨论。《大脑工作原理》(1995)更是从脑科学角度给予系统研究,显示出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于揭示思维运动内在机制的有效性。

图10—3 是天使,还是魔鬼?

图10—4 是老妪,还是少妇?

具体来说,哈肯将两可图看作协同系统(即自组织系统)中的序参量协同作用产生的双稳态效应。双稳态属于非线性系统的一种运动体制,特点是相空间存在两个吸引子,彼此竞争。在一维情形下,可用图10—5来形象地说明。曲线上的每个点代表系统的一个状态,其集合构成系统的状态空间,简称态空间或相空间。其中A、B、C均为定态,其余为瞬态(系统运动状态在每个瞬态的持续时间约为0)。A、B是两个吸引子(稳定定态),被一个排斥子(不稳定定态)C隔开。左图是A和B对称的情形,右图是A和B不对称(势阱深浅或势垒高低不同)的情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全2册·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