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型景区 西双版纳傣族园

¥7.4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390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型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

一 个案及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西双版纳傣族园(以下简称傣族园)是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型景区,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保护由旅游企业主导,是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原地旅游开发利用与保护模式的典型案例。

傣族园位于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景洪市27公里的勐罕镇(俗称橄榄坝)。橄榄坝地区优秀的傣族传统文化最能体现和代表傣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俗话说:到西双版纳不到橄榄坝,等于没有到西双版纳,足见橄榄坝独特的旅游价值。历史上,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和赛龙舟等重要的节庆活动,都要在景洪和橄榄坝两地举行。傣族普遍认为,只有两地举行了泼水活动和赛龙舟,才算真正过了泼水节。全镇辖曼景匡、曼听、曼法等9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驻有1个国营农场。辖区内居住着傣、哈尼、汉等16个民族,其中傣族人口213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75.08%,为主体民族。勐罕镇曾获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云南旅游小镇、云南旅游名镇、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被请到这里时,对他怀着万分崇敬的人们用白布铺地迎接,因路远而布不够用,人们就将仅有的白布铺了又卷,卷了又铺,直到曼春满。释迦牟尼感动至极,当即为这个地方赐名勐罕,意为卷起来的坝子。傣族园就是在较为集中的曼降、曼春满、曼嘎、曼乍、曼听五个傣族自然村寨(村民小组)基础上建成的景区。这五个傣族自然村寨隶属曼听村委会。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336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傣族园以亚热带自然风光,浓郁的傣家民俗风情吸引着中外游客,素有孔雀羽翎之美称而享誉海内外,是西双版纳唯一原地集中展示傣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勐罕镇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傣族园内共有傣族村民339户人家,1617人。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橡胶、种植水稻、参与旅游经营、在傣族园公司就业、种植水果和蔬菜、外出打工等。目前,傣族园公司有员工1184人,其中村民员工占82%,共971人。

笔者于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数次赴傣族园进行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完成于2013年8月。调查期间,笔者走访了西双版纳州旅游局、文化馆,景洪市旅游局、文体局、文化馆及勐罕镇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旅游开发企业傣族园公司、傣族文化主体(文化传承人、普通村民、文化精英、基层党政领导)、游客、所在地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情况详见表1—1。其中傣族园内所有村民,包括受聘傣族园公司的村民、“傣家乐”及小商铺、小摊的经营者(没有相关的正规资质认定),均为农民。

表1—1 个案调查对象情况统计

二 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从少数民族文物、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实物和场所三大类情况来看,傣族园的傣族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富的(见表1—2、表1—3、图1—1)。作为基于傣族自然村落形成的文化旅游景点,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真实完整的民风民俗,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实物和场所总体保存较好。包含五个村寨的傣族园景区作为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曼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于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1—2 主要民族文化遗产

表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表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续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进入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傣族章哈(赞哈)[1]、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泼水节。申报进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民间文学《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传统民间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申报进入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傣医药(睡药疗法)。目前,傣族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傣族园均有集中展示。傣族园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见表1—3)。

199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曼春满总佛寺,不仅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寺,而且在东南亚享有盛名。它是傣族园所在橄榄坝至今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中心佛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经过多次修复、重建。凡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佛殿坐西朝东,属重檐单坡面歇山式屋面造型。殿内由12根粗大的列柱和两根8米长的中柱构成抬梁式屋架。佛殿大厅金碧辉煌,佛塔、戒堂、僧舍装饰精美,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和布画装饰。佛寺四周椰树、贝叶树、槟榔树环绕,景色宜人。

傣族园景区5个村寨历史悠久,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由于发展旅游,村中年轻人基本都能听说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老年村民掌握傣文程度较高,多数有到佛寺当和尚的学习经历。傣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较具民族特色。通常上身穿圆领窄袖、大襟或对襟的紧身短衣,系银腰带,下着腰身细小、下摆宽大、长至脚踝的筒裙。傣族男子平时几乎不穿民族服装,遇有民族节庆等宗教活动时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包头。傣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偶尔也食糯米。5个村寨的傣族干栏式民居仍然以传统的干栏式竹木建筑为主。傣族园外其他傣族村寨传统民居的建材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图1—1 傣族园文化景观

村里祭祀神佛的活动非常频繁,定期到佛寺进行施舍奉献的宗教活动被称为“赕佛”。此外,傣族仍然保持了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家神—寨神—勐神(地域神)的崇拜体系。每年的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是盛大的佛教节日。泼水节是傣族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被称为傣历新年,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用清水为佛祖像沐浴(浴佛)、祭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高升等。大量傣族农耕及天文历法等生产知识、建筑技艺及建房习俗、宗教信仰及宗教礼俗、民间传统歌舞艺术与工艺均得到完整的保存与体现。2012年12月25日,在曼将佛寺举行盛大立柱仪式。万名群众聚集傣族园,许多村民诚恳跪拜,献上礼金。立柱仪式结束后,曼将村民在佛寺周围摆了500桌长街宴,有近万人来佛寺庆贺。

三 旅游开发背景

傣族园是云南省旅游精品景区。其建设是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省以及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旅游强州”发展战略,经省计委、省旅游局批准,通过州、市政府参与分析、论证、立项,于1998年11月施工建设,1999年5月1日开始营业的。1998年,广东东莞信谊实业总公司开始建设开发傣族园项目。同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注册。但是广东东莞信谊实业总公司在工程开工建设后,出现资金不到位、工程施工面临停工的状况。1999年3月,州市镇政府动员橄榄坝农场参与合股投资建设傣族园。1999年3月5日,橄榄坝农场经云南农垦总局批准,投资1000万元参与合股建设傣族园。1999年3月8日,橄榄坝农场委派范文武、石明煌、肖春芳代表农场参与管理傣族园。[2]2000年12月13日,广东方面退出橄榄坝傣族园,农场重新吸纳宜良南洋建筑公司入股并以农场方面确认的350万元购买广东方面股份。傣族园可以看作国有企业产业转型的尝试。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桂榕.重建“旅游—生活空间”: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