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之我见

¥1.5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869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之我见

【元数据2】

}ymb}168-178}/ymb}

}ymp}177-187}/ymp}

【作者块】

}au}岑孝清

}ai}岑孝清: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

【/作者块】

}st}——兼评“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元数据2】

近年来,在马克思宗教观的学术研究中,“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一命题再次引起了热烈讨论。有的观点认为,它是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命题;还有的意见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极其重要的命题。对此,需要溯源正本,分辨澄清。由于这个命题引申于马克思的笔下,涉及马克思本人宗教观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问题,故本文讨论之。

一 马克思的宗教观

所谓马克思的宗教观,就是马克思对宗教的观点,即马克思一生中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早年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宗教改革后的宗教精神及启蒙主义是此时资本主义自由思想的集中表现,它们都深深地影响着那时的马克思,马克思早期的宗教思想深深地打上了这些时代精神的烙印。马克思后来在《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中的话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信仰的特权或者被明确承认为一种人权,或者被明确承认为人权之一——自由——的结果。”[1]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来说,自由也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自由就是确立那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来说,理性的原动力是“自我意识”,要贯彻和发扬“自我意识”,宗教思想也如此。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都深深地烙上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成了宗教的规定性。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马克思也是这样看待宗教的,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中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这个命题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其实,“自我意识”哲学是一种辩证唯心主义理性,所以此时马克思的宗教观本质上还只是一种辩证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在资本主义力量与封建主义力量较量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并不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根本武器,西方思想史随即提供了较为相反的理论武器,这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混合物——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宗教的异化实际是人的异化,他在1842年的一封信中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3]不过,马克思并不限于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异化本质上是劳动的异化,宗教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受限于劳动异化论,此时马克思的宗教观还不能说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紧接着这句话,他所说的是,“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存在的复归”[5]。宗教的人性根源在于社会性,这是不错的,但这里的人性还是被规定为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虽是如此,这里却重申了“废除私有财产是废除宗教的前提”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马克思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中明确提出的,他说:“在政治国家作为政治国家通过暴力从市民社会内部产生的时期,在人的自我解放力求以政治自我解放的形式进行的时期,国家是能够而且必定会做到废除宗教、根除宗教的地步的。但是,这只能通过废除私有财产、限制财产最高额、没收财产、实行累进税,通过消灭生命、通过断头台,才能做到。”[6]这段话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异化的真正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这一观点后来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转化,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此后的宗教观中,没有改变过。显然,劳动异化人本主义宗教观回答了宗教在人自身的根源——人性,也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私有制。但是,它所说的人还显得抽象。事实上,人是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现实的人由两方面来规定:一是劳动实践,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经历了劳动异化论这一短暂的思想过渡期之后,马克思很快发现了人的这一现实本质,以及相应的社会发展规律,他的宗教观随之产生了飞跃。他确信,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本质在于现成物质世界之中,其根源在于“存在的生产和交往的方式”中,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至1846年5月)中科学地揭示到:“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这决不是可以用其他概念,用‘自我意识’以及诸如此类的胡言乱语来解释的,而是应该用一向存在的生产和交往的方式来解释的。”如果有谁要谈宗教的本质,“那么,他就应该既不在‘人的本质’中,也不在上帝的宾词中去寻找这种本质,而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的物质世界中去寻找这种本质”[7]。在这段话里,马克思否定了“自我意识”宗教观,超越了“人的本质”宗教观,肯定了宗教根植于物质世界,确立了生产和交往方式的相互作用是宗教发生和存在的根源。这段话表明马克思的宗教观已经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确立的标志。“物质世界”中生产和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这一矛盾相适应的便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进一步地,宗教与阶级斗争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认为,宗教和其他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都是社会阶级对立的反映。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他(和恩格斯)指明了这一点,说:“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8]也是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根本的意义上谈到了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观念的命运,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这是在宣告,作为传统观念的宗教,它的消亡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0]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习五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4辑,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