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初探

¥1.8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994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初探

【元数据2】

}ymb}179-189}/ymb}

}ymp}188-198}/ymp}

【作者块】

}au}赵德勇/姚洪越

}ai}赵德勇: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姚洪越:北京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块】

}is}本文系2013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中的作用发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3YB35)的成果。}/is}

【/元数据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过程中具有奠基意义的宗教批判也需要经历中国化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利用、把握和应对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无神论资源及有神论论证,从而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一部分,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础。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基点。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批判态度。“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对宗教进行批判的根本前提就是对“无神”的认定“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3]。这里的宗教,更多的是指“神”及其“特征”的存在。这里所讲的“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宗教的幻想性”,更多的是指对“神”这种观念的批判和对“神”的幻想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把宗教(更多的是指“宗教中的神”)看作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幻想的反映”。“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4]。”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习五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4辑,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