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伊斯兰圣战观的发展演变

¥1.4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1

字      数: 915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试析伊斯兰圣战观的发展演变

近20年来,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兴起,在中东等暴力冲突热点地区,人们时常会直观地觉察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哪里有暗杀、爆炸、劫持客机、绑架人质等恶性事件发生,哪里就有伊斯兰;哪里有伊斯兰,哪里就有接连不断的暴力恐怖事件。近年来由于美国和西方传媒的不断渲染,“伊斯兰威胁论”流传更加广泛,似乎进一步认定和证实了人们的直观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政治话语是只谴责暴力恐怖主义而不问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不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暴力,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导向势必造成思想混乱。

伊斯兰教本质上是崇尚暴力的吗?是什么力量扭曲了伊斯兰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和看待伊斯兰教与暴力冲突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严肃思考的重要问题。鉴于许多暴力恐怖行为是在伊斯兰教“圣战”思想支配下发生的,对传统的圣战观念予以历史的审视,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

一 中世纪伊斯兰“圣战”观的形成

“圣战”一词,源自阿拉伯文“吉哈德”(jihad)一词,但它并非一个非常贴切的译名。在阿拉伯语中,“吉哈德”一词含有“努力”、“奋斗”的意思,在不同场合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以用来指称“克服”个人内心邪念的过程,或为弘扬伊斯兰教而付出的“努力”,也可以用来指称为完善、净化宗教道德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吉哈德”并非仅指与伊斯兰教的“敌人”浴血奋战,大胆地表达一种正确的见解也可以称为“圣战”,即所谓“舌的圣战”、“心的圣战”。所以,将“吉哈德”简单地等同于“诉诸武力”,实在是一种误解。而且,历史上即使在“圣战”观念广为流行以后,仍有许多人主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故把口头或心灵的圣战称为“大圣战”,而把不得已才诉诸武力称为“小圣战”。这在被称为“教中之教”的苏非主义文献中清晰可见。

“圣战”观念产生于伊斯兰教兴起后在统一阿拉伯半岛过程中与多神教信徒的斗争。《古兰经》中多次提到的“不信道者”或“以物配主者”,指的都是一度盛行于阿拉伯部落中的多神崇拜。显然,早期的圣战观念难免会受到部落习惯的影响,如认为部落间的战争是必然的,受攻击的一方是正义的,以及在战争中不得杀害没有战斗力的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者,等等。后来随着阿拉伯半岛归于统一,伊斯兰教成为新兴的麦地那穆斯林社团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关的许多主张以真主启示的名义收入《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圣战思想的基础。其基本内容涉及自卫反抗的权利(22∶39),以生命和财产支持对“不信道者”的战斗(3∶157,158),为主道而战者必将受到真主丰厚的奖赏(3∶169—172),拒绝主命者必将在后世遭到痛苦的惩罚(9∶81,48∶16),以及善待战俘,战利品的分配、签订停战协定,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诸如何种情况下可免除圣战义务,禁止在禁月、禁寺举行圣战等。《古兰经》中唯一讲得含混不清之处是举行圣战的“条件”问题,即只准许自卫性战斗,还是也可以随意以武力去对付“不信道者”。两种主张都有多节经文为据,这就为后世的不同解释留有很大的余地,争论也就在所难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吴云贵.追踪与溯源:当今世界伊斯兰教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