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1.0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1

字      数: 749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逐步地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和亚太地区转移,这种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明显。处在亚太地区并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过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同于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其他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中国经验”可以说是世界现代化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这样几个规定性:第一,所谓“中国经验”不同于“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等概念,它不是仅仅指“成就”,它也包括“教训”,包括走过的发展道路的一切经历;第二,“中国经验”特别指一些因为中国特定的人口规模、社会结构、文化积淀特点而产生的新的发展规则,一些对深化关于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有探索意义的东西;第三,“中国经验”是开放的、包容的、探索中的经验,它还没有完全定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尊重其他的经验选择,它不是作为“西方经验”的对立面而建构的“东方经验”,它也不强调自己的世界普适性,中国经验的产生说明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并开启了新的历史发展前景。“中国经验”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概括,以下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概括的中国经验的主要特征。

一 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步进行

除了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国的发展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苏东转轨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步进行。30多年来,经济体制变革的主题,往往使人们把社会结构的变化单纯视为经济改革的自然结果或伴随现象,而实际上,社会结构的转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立力量。中国与苏东国家相比,除了改革的步骤和目标的巨大差异,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巨大差异,就是社会结构的差异。苏东国家在改革之前,基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农业也基本完成技术对劳动的大规模替代,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的瓶颈和整体的刚性,而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社会结构的弹性很大,社会结构变动具有很大的空间,在基层运作中也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当改革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时候,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农业中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迅速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中,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二 渐进式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普遍规则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