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思考”

¥0.7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4-12

字      数: 540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谁在“思考”

拉康说,主体从来就是一种自欺。如何理解这句话?是主体明知是自欺吗?不。这种自欺是无意识的,是在主体自己的意识之外发生的。作为精神分析医生的拉康,他着力从否定性方面说明思维主体构成的虚幻性。依他之见,个人之“我”的形成发生于一种异化的强制性自我认同,也就是镜像中的异化认同。这是一种自恋式的虚假认同。在镜像中,自我通过投射于客体(镜像)或另一个人来反射自己,这是一个异化的身份,由此,无意识之我被逐放为一个无名的他者。镜像是“可见世界的门槛”,可是从这个入口进去必然会导致异化。个体与其“自我”处于永不一致的异化命运之中。[1]无意识的“真我”通过无限流动的欲望能指与凝滞定格的符号所指的“自我”的矛盾得到表达。在拉康这里,主体的异化命运经过三步得以完成。第一步是“无意识之我”与支配我的“幻影”的一体化。这种无意识之我的被同化导致自我意识主体的生成。在认同中发生对无意识之我的奴役和异化。[2]无意识的欲望能指成为他者,主体的无意识即是他者的话语[3]。“无意识是我的历史中留着空白或填了谎言的一章:它是被查禁的一章。”[4]显然,这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关系的一种内在逻辑延伸。第二步是无意识之我与人的符号一体化。无意识之我是被语言询唤成主体的。可是,一旦无意识之我在语言的询唤中认同了自己,无意识之我作为一种存在就“丧失在语言中”。在这个符号的王国中,人受到暴力式的统治,在自我惩罚、性格面具和种种变态伪装之下,虚假的主体被确立,而无意识之我却死亡了。依拉康的逻辑推论,“异化”贯穿了主体的一生,永远“不是在说话而是被说”,名为“主体”实为“受体”异化的定格。第三步是异化主体之“我”与世界自动机器的一体化。拉康认为,可见世界不过是从“我”的投射之镜发端的,这必然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集中营式的社会关系”,在这个世界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之我本身已经是被谋杀的“真我”的“尸体。”[5]因此,拉康改写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成为“作为异化主体的我思时,无意识之我不在,无意识之我在时,异化主体之我不思”。无意识之我不在异化之我思的内容之中,无意识之我在异化之我不思之时显现。[6]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庞晓明.科学·经验·幻想:人类思维现象解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